正文 第110章 清朝篇(20)(2 / 2)

從戰後到1888年,詹天佑幾經周折,轉入中國鐵路公司,擔任工程師,這是他獻身中國鐵路事業的開始。剛上任不久,詹天佑就遇到了一次考驗。當時從天津到山海關的津榆鐵路修到灤河,要造一座橫跨灤河的鐵路橋。灤河河床泥沙很深,而且水漲急流。鐵橋開始由號稱世界第一流的英國工程師擔任設計,但失敗了;後來請日本工程師實行包工,也不頂用;最後讓德國工程師出馬,不久也敗下陣來。詹天佑要求由中國人自己來搞,負責工程的英國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隻得同意讓詹天佑來試試。

修築鐵路

1905年8月,京張鐵路正式開工,緊張的勘探、選線工作開始了。詹天佑親自帶學生和工人,背著標杆、經緯儀,日夜奔波在崎嶇的山嶺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風卷著沙石在八達嶺一帶呼嘯怒吼,刮得人睜不開眼睛。測量隊急著結束工作,填了個測得的數字,就從岩壁上爬了下來。詹天佑接過本子,一邊翻看填寫的數字,一邊疑惑地問:“數據準確嗎?”“差不多。”測量隊員回答說。詹天佑嚴肅地說:“技術的第一個要求就是精密,不能有一點模糊和輕率,‘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能出自工程人員之口。”接著,他背起儀器,冒著風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認真地又重新勘測了一遍,修正了一個誤差。當他下來時,嘴唇已凍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進入最困難的階段。在八達嶺、青龍橋一帶,山巒重疊,陡壁懸岩,要開四條隧道,其中最長的達一千多米。詹天佑經過精確測量計算,決定采取分段施工法:從山的南北兩端同時對鑿,並在山的中段開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兩端對鑿。這樣既保證了施工質量,又加快了工程進度。鑿洞時,大量的石塊全靠人工一鍬鍬地挖,湧出的泉水要一擔擔地挑出來。身為總工程師的詹天佑毫無架子,與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汙泥一臉汗。他還鼓舞大家說:“京張鐵路是我們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錢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著我們,必須成功!”“無論成功或失敗,決不是我們自己的成功和失敗,而是我們國家的成功和失敗!”

為了克服陡坡行車的困難,保證火車安全爬上八達嶺,詹天佑獨具匠心,創造性地運用“折返線”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龍橋地段設計了一段人字形線路,從而減少了隧道的開挖,降低了坡度。列車開到這裏,配合兩台大馬力機車,一拉一推,保證列車安全上坡。

詹天佑對全線工程曾提出“花錢少、質量好、完工快”三項要求。京張鐵路經過工人們幾處奮鬥,終於在1909年9月全線通車。原計劃六年完成,結果隻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費用隻及外國人估價的五分之一。一些歐美工程師乘車參觀後嘖嘖稱道,讚譽詹天佑了不起。但詹天佑卻謙虛地說:“這是京張鐵路一萬多員工的力量,不是我個人的功勞,光榮是應該屬於大家的。”

京張鐵路建成後,詹天佑又繼任了粵漢鐵路督辦兼總工程師。這時,美國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要他親自去美國參加授銜儀式。為了全力參加祖國鐵路建設,他放棄了這一榮譽。

辛亥革命後,詹天佑為了振興鐵路事業,和同行一起成立“中華工程師學會”,並被推為會長。這期間,他對青年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為作出榜樣外,還勉勵青年“精研學術,以資發明”,要求他們“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釣譽。以誠接物,毋挾褊私,圭璧束身,以為範例”。

詹天佑從事鐵路事業30多年,幾乎和當時我國的每一條鐵路都有不同程度的關係。到晚年,因積勞成疾,不幸於1919年病逝。周恩來同誌曾高度評價詹天佑的功績,說他是“中國人的光榮”。

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期間,厘定了各種鐵路工程標準,並上書政府要求全國采用。中國現在仍然使用的4尺8寸半標準軌、珍氏自動掛鉤(亦稱薑坭車鉤、鄭氏車鉤,美國人所創)等等都是出自詹天佑的提議。此外詹天佑亦重視鐵路人才的培訓,製定了工程師升轉章程,對工程人員的考核和要求作出明文規定,並且定明工程師薪酬與考核成績掛鉤。京張鐵路堷訓了不少中國的工程人員,詹天佑所製定的考核章程亦成為中國其它鐵路的模仿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