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肖斯塔科維奇
創作背景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聯的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現在的聖彼得堡)擁有人口二百五十萬人。它被圍困九百天,遭到數不清的轟炸襲擊和大火。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一餓死或凍死,而列寧格勒的人民全體總動員,與法西斯展開生死拚搏的浴血奮戰,戰爭的殘酷超乎人們的想象。
當時,肖斯塔科維奇因為高度近視而未能參加戰鬥部隊,而是在列寧格勒作為“防空監視隊”的一員。為了將這一時期用音樂表達出來,為了歌頌人民頑強奮鬥的必勝精神,他在非常艱難的狀態下,甚至在防空洞裏創作這首注定是不朽的音樂詩篇。整個創作僅用了半年的時間,他說:“在這些日子裏,我寫作這部交響曲。許多人都在工作,緊張而迅速的工作。我要創作這樣一部作品——它體現了我們的這些日子、我們的生活、我們那些英勇的人們、那些為戰勝敵人而鬥爭、正成為英雄並慶祝勝利的人們。在寫作這部交響曲時,我想著我們人民的偉大,想著他們的英雄氣概,想著人類的美好理想,想著人的優秀品質,想著我們的美麗河山,想著人道主義,想著美。為了這一切,我們進行著嚴酷的鬥爭。”他說:“《第七交響曲》——這是關於我們的鬥爭,關於我們未來的勝利的詩篇。”
當作曲家完成這個偉大的作品時,演奏卻十分困難。首先是敵軍炮火的轟炸,每天都遭受幾百噸炸彈的轟炸,安全很難保證;然後是演奏人員的匱乏,那時的城區幾乎全民皆兵,演奏員很少;再次是演奏場地,敵軍距市區最近隻有幾公裏。為鼓舞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鬥誌,蘇聯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蘇軍派人到前線逐個尋找樂手並把他們安全撤回市區秘密進行排練。他們修繕了演出場地,甚至用軍用飛機運送總譜。音樂會演出之前,蘇軍最高指揮部下達了重創敵人的命令,一時間蘇軍陣地大炮齊鳴,用所有的炮火對敵軍進行猛烈的轟擊。強大的炮火換來的是短暫的寧靜。此時音樂開始!人民走出掩體,走上大街,聆聽廣播轉播的音樂。人們在這部偉大的音樂史詩中得到了極大的鼓舞,樹立了必勝的信心。
這部凝聚了人民必勝信念和反法西斯戰爭的交響曲在世界獲得極大的反響。當時許多著名的指揮家都希望能夠得到美國首演的指揮權,經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權衡,將此榮譽給予了指揮家托斯卡尼尼。這是因為托斯卡尼尼旗幟鮮明的反法西斯的立場和在音樂界的權威。當時為繞過德軍封鎖,將這部交響曲的總譜拍成微型膠卷用飛機運到美國。
1942年7月19日,紐約舉行了盛大的首演式。世界上幾千家電台轉播了這場音樂會。從此世界通過這部偉大的音樂作品看到了蘇聯人民抗擊法西斯的頑強鬥誌和堅強的毅力。
肖斯塔科維奇說:“此曲是戰鬥的詩篇,是堅強的民族精神之讚歌。”
作何風采
德米特裏·德米特裏耶維奇·肖斯塔科維奇(Dmitri Dmitriyevich Shostakovich, 1906-1975),蘇聯時期傑出的作曲家、鋼琴家。1906年9月25日生於俄國聖彼得堡。他的父親是化學工程師,母親曾是音樂學院的學生,是一位優肖斯塔科維奇秀的鋼琴家,也是肖斯塔科維奇學習音樂的啟蒙老師。肖斯塔科維奇九歲開始跟母親學習鋼琴,後進了格拉塞爾的音樂小學。
1917年,十一歲的肖斯塔科維奇開始創作。1919年,肖斯塔科維奇進入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同時學習兩門主科──鋼琴與作曲。他在創作上表現出高度的才能,在他畢業之前就寫了十部作品,其中包括用普希金的《茨岡》寫的歌劇、鋼琴曲《三首幻想舞曲》和畢業作品《第一交響曲》。《第一交響曲》由布魯諾·瓦爾特指揮在俄羅斯境外首演,引起了國際樂壇的注意。1923年、1925年,肖斯塔科維奇先後畢業於列寧格勒音樂學院的鋼琴係和作曲係。1927年,他參加了在華沙舉行的第一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並獲得了獎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