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禕、薑維是反對魏延抗命不遵的行為的。當費禕被魏延羈留時,費禕采用欺騙手段脫身,不與魏延為伍,反映出他反對魏延的堅定態度。費禕、薑維是諸葛亮一手培養的接班人,他們忠於蜀漢事業,執行諸葛亮的戰略方針。他們反對魏延,完全是出以公心,出於維護軍令的尊嚴,出於維護蜀國的根本利益。在南穀口火拚中,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支持楊儀而不信任魏延,也是由於費禕、薑維態度的影響。
問題出在楊儀身上。
楊儀原來在曹魏荊州刺史傅群手下任主簿,後來背叛曹魏投奔關羽。此人有心計,辦事能力很強,又善論軍國計策、政治得失,因此深得劉備賞識。但楊儀有個很嚴重的缺點,就是“性狷狹”,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心胸狹窄,性情急躁。早在劉備在世時,他就和尚書令劉巴不和,為此還遭到劉備的貶斥。可見與劉巴的不和,主要責任在楊儀。
但劉巴死得很早,楊儀和劉巴的矛盾沒發展到十分激烈的程度便結束了。
繼劉巴之後,楊儀又與魏延發生了矛盾。公正地說,楊、魏矛盾,雙方都有責任。魏延高傲自大,看不起別人,很多人都對他避讓三分,但楊儀卻偏偏與他針鋒相對,寸步不讓。魏延是個武人,脾氣暴烈,二人常常碰撞,吵架,像水與火一樣不相容。魏、楊二人都長期在一起共事,而且都在諸葛亮身邊擔任要職。時間越長,積怨越深。有時兩人吵起來,魏拔刀對著楊儀比比劃劃,楊儀又氣又怕又委屈,競哭得像個淚人一樣。
楊儀與魏延宿怨積得這樣深,他在退兵風波中反對魏延的動機與費禕、薑維是不同的。他千方百計想把魏延置於死地,目的就是借公事之名,行泄私憤之實。他在退兵中口口聲聲宣揚魏延欲北降曹魏,在魏延眾散逃往漢中時派馬岱將其追殺,把魏延的人頭踩在腳下惡狠狠地咒罵,並誅夷魏延三族。這一切過分的行為,哪像在維護軍令的尊嚴,分明是在公報私仇。
楊儀說魏延欲北降曹魏,實在是血口噴人。二人比較起來,有投降曹魏動機的倒是楊儀。史載楊儀“既領軍還,又誅討延,自以為功勳至大,宜當代亮秉政”。不料,諸葛亮早就選中了蔣琬。這下可把楊儀氣壞了。想當初,楊儀任尚書時,蔣琬還不過是個小小的尚書郎,無論是資格還是才幹,楊儀都認為自己要比蔣琬強許多,“於是怨憤形於聲色,歎吒之音發於五內”。他甚至對費禕說:“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複及。”這番話,使楊儀的叛逆嘴臉暴露無遺。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南穀口火拚”是一個公事私怨互相混雜糾纏的事件,魏、楊二人的私人恩怨使南穀口事件鬧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應該說,南穀口火拚的發生,主要應由魏延、楊儀二人負責。隻要是二人私怨不除,隻要是二人在蜀漢軍中擔任重職,南穀口火拚是遲早要發生的。
於是,便引發了第二個問題:諸葛亮該不該用魏延、楊儀二人?
夷陵失敗後,蜀漢麵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劉備新亡,新主平庸,南中叛亂,外有聯盟破裂之不利,內臨兵折將亡之危局。從這種形勢去認識問題,我們不該對諸葛亮任用魏延、楊儀二人持否定態度。
魏延、楊儀二人也有其各自的長處。
魏延是荊州義陽(治今湖北棗陽東南)人,最初加入劉備集團時,不過是個部曲士卒。在隨劉備入蜀的過程中,魏延表現出了英勇善戰的作風,“數有戰功”,被提升為牙門將軍。
劉備占領益州後,又和曹操爭奪漢中。爭奪漢中之後,又拔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此時,人們都以為此任一定會交給張飛,得知交給魏延時,“一軍盡驚”。可見,在劉備眼中,魏延已成為與張飛等一樣的重要將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