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影響廣泛局限(1 / 2)

九牛之一毛

《文心雕龍》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係的、“體大而慮周”(章學誠《文史通義·詩話篇》)的文學理論專著。劉勰在文學理論方麵的成就是空前的,《文心雕龍》中所討論的問題包括有文學理論、文學史、文體論、文學批評、修辭學、寫作,甚至有些還涉及文學、音韻和語法。在今天看來,這本著作的主要成就是在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方麵。《文心雕龍》在文學理論方麵的主要成就可以總結為以下幾方麵:

在文學和現實的關係問題上,劉勰指出:文學作品的產生是不能離開現實世界的。如《明詩》篇說:“人稟七情,應物斯感,物感吟誌,莫非自然。”《文心雕龍》的《物色》篇還專門論述了文學與自然萬物的聯係。

《物色》篇說:“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這是說先有外界事物,然後才會有內心感應。《時序》篇舉了大量的例子,闡釋了文學作品和時代之間的關係。而且說“故知歌謠文理,與世推移”。又說:“文變染乎世情,興廢係乎時序。”說明文學不僅與自然事物有關,而且與社會的政治興衰也有關。而且還注意到文學對社會的教化和改進作用。說明文章不僅是個人提高修養和完成業績的工具,還是進行政治教化的工具。並舉了很多例子來證明“政化貴文”“事跡貴文”“修身貴文”。

在內容和形式問題上,《文心雕龍》提出“文附質”“質待文”的主張。認為“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提倡“為情而造文”,反對“為文而造情”。這不僅是一條文學創作的重要原則,而且對於抵製南朝的形式主義文風,也是一個有力的武器。另外,劉勰非常注重文學形式,在《文心雕龍》裏用了大量的篇幅,來專門講修辭學,如《聲律》《比興》《誇飾》《煉字》《章句》等篇。他強調形式附屬於內容,但形式美也是很重要的。認為在寫文章時,“必以情誌為神明,事義為骨髓,辭采為肌膚,宮商為聲氣”。

《文心雕龍》關於風格學的特點是從內容和形式統一的角度來談論的。這一問題雖然《典論·論文》和《文賦》中也都曾談論過,但理論還不夠係統和科學。到了劉勰的《文心雕龍》才比較係統、全麵地論述風格學的各種問題。在談到個人風格時,又從才、氣、學、習四個方麵,對風格的形成作了較為科學的解釋。並把風格分為剛性和柔性兩種類型,設《風骨》《隱秀》等篇進行闡述。在風格的學習上提出“執正以馭奇”的主張。為抵製南朝“浮詭”“訛濫”的文風作出了一定的貢獻。《文心雕龍》在風格學方麵的廣泛考慮,是中外古典文學理論中少見的。

在批評論方麵,劉勰提出“因內符外”“沿波討源”的主張。他還分析了“音實難知,知實難逢”的多種原因,並提出“六觀”,要求從六個角度去觀察作品。以求全麵。為了克服文學批評過程中的片麵性和主觀性,他對批評者的修養提出了要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博觀”,即要廣泛地學習、觀察、分析、鑒別。在《文心雕龍》各篇的舉例中,就運用了他的批評原則對各個朝代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進行了客觀具體的批評。在《通變》中運用樸素的辯證觀點闡述繼承和革新的關係,對文學的演變提出了初步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