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曆史上曾有“朝士半江西”之說。據《明英宗實錄》卷二百六十八載,明代狀元、內閣首輔泰和人陳循不無自得地對英宗說過:“江西及浙江、褔建等處,自昔四民之中,其為士者有人,而臣江西頗多,江西諸府,而臣吉安府又猶盛。”作為吉安府重要組成部分的泰和縣,也是人才濟濟,文風鼎盛,曆史上孕育出了眾多人物,楊士奇就是其中傑出的一位。
楊士奇是明朝前期的一個傑出的政治家,更是江西的名人之一。他由於青年時期生活艱辛,常年遊曆教學在外,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未取得科舉功名,不象同為閣臣的楊榮和楊溥,都是科班出身。他是在朱元璋大力網羅知識分子的政策被繼續推行中跨入統治階級行列的,所謂“白身拜相”,為泰和人文史上的“三奇”之一。觀其一生,可以說他是朱姓統治者們最忠實最得力的輔臣,也是孔孟之道的虔誠信徒。他不是生活在弊端叢生的封建王朝中後期,而是生活在明王朝上升的黃金時代,那時各方麵弊病還未充分顯露,因此他並不是王安石、張居正之類的改革家,但是他是一個出色的守成之臣,他輔佐朱元璋的子孫們維護了當時社會的安定局麵,鞏固了統治階級內部的團結,使得經濟和社會得以迅速發展。他還利用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促使朝廷實行了一係列寬政恤民的改良措施,打擊了一批豪強貪吏,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社會矛盾的激化,這在當時和後來都是有著進步意義的。在他身上還保持了謙虛、清廉、寬容、公正等等美德,並為國家培養選拔了一批清正、賢能的官吏,這些方麵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總而言之,楊士奇不愧是一個對曆史作出了積極貢獻的政治家。
通過閱讀本書,觀眾可以體會到作為文臣、作為帝師,楊士奇在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個時期所經曆的風風雨雨,和他作為明初政治家所不可或缺的地位,從而,得以一觀一代名相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