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揩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第50章)
意譯:出離了生地就就會走向死亡。生存的條件占了十分之三,死亡的條件占了十分之三。為了求生存而一下子陷入死地的範圍也十分之三。這是為什麼?恰恰是因為他迫切求生存的緣故。所以我聽說善於保護自己的人,走在陸地不會遇到犀牛和老虎,進人戰陣也能夠避開金戈和兵器。犀牛永遠無法對他施用犄角,老虎永遠無法對他施用爪牙,士兵永遠無法對他施用刀劍。為什麼?因為他永遠立在不死之地。
【解讀】
有生就有死,這是一個直白的道理。老子將生死說得更加露骨,那就是你生出來就是走向死亡之路。若是僅僅從人生命的成長這方麵來經曆考慮老子的話,未免太過於狹隘了,這個恐怕也僅僅是最基本、最簡單的事實了。
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中,我們發現人的存在是由許多社會條件製約的,這一點許多人將之稱為社會性。老子將人的存在劃分成了三個部分,那就是三三製。人們生存的條件占了十分之三,死亡的條件占了十分之三,為了生存而一下子陷入死地的範圍也占了十分之三。我們大可不必將之歸為生死,說成是困境逆境在現實生活與曆史生活中還是頗有普遍意義的。
老的話我們反複玩味,發現現實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占了十之七八,確是事實。而真正能參透生命玄關的人確實不多。在戰國後期,齊國的田單與燕國樂毅在即墨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這不僅僅是關乎二者的利害,更關乎國家的安危。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燕國大將樂毅率軍攻打齊國,燕軍勢如破竹,接連攻破七十多座城池。田單在當時不過是臨淄的一個小官,就在燕國軍隊攻打安平的時候,他提前讓家族的人把車軸包上鐵皮,等到城破的時候,人們就爭相湧出城門。可是,人們爭先恐後往外跑,車軸互相碰撞,車輛擠在了一塊,車子都壞在了路上,人們也成了燕軍的俘虜。隻有田單一家人因為鐵皮包著車軸,所以才得以幸免,順利地逃到了即墨。
燕國的軍隊很快攻占了安平,連下數城,最後隻剩下莒和即墨兩座城池了。齊國危在旦夕。當時的齊湣王已經被殺,他的兒子法章在莒被立為齊王,並號召齊民一塊抗擊燕國。樂毅攻城攻了一年多,還是沒有攻克,於是就命令燕軍撤到了城外九裏處安營紮寨,打算采用攻心之計。雙方形成了對峙的局麵。
可是,就在即墨被圍困不久之後,防守的將領戰死沙場,軍民百姓們共同推舉田單擔任將領,田單利用兩軍對峙的機會,集結了7000多士兵,加強整頓,並迅速地擴充兵員,加固城牆。他軍民們同甘共苦,並且親自到城上巡視,將自己的妻妾也編入到隊伍當中,甚至將自己的食物分給士兵,贏得了人民的信任與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