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順其自然的真諦(1 / 2)

【老子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

意譯:有這樣一種東西,它渾然一團,先於天地而生,安靜而沉默,傲然獨立而不會改變,反複運行而不回停止。它可以看作是生育天地的母親。我不知道它名字叫什麼,隻能把它記作為"道"。勉強命名稱之為"大"。而大就會消逝,消逝就會疏遠,疏遠又會歸返。所以道大、天大、地大、君王也大。世界上有此四大,而君王隻是其中之一嗬!君王要效法於大地,大地要效法於上天,上無效法於道,道則效法於自然。

【解讀】

2009年2月4號,一位優秀的組工幹部,中共河北省邯鄲市叢台區委常委、組織部長王彥生因患腦動脈瘤,猝然去世。在向遺體告別那天,許多人自發趕來,送他最後一程。我們常說,看一個人,不僅要看他生前的風光,還要看他死後評價。前來送行的人說:"我們準備了500朵白花,不夠!1000朵,不夠!1500朵,還不夠!人們呼喚著他的名字,傳誦著他的事跡……"

王彥生是一位政績出眾的領導幹部,和他共過事的人說他"幹工作很有一套"。翻開他的履曆,我們可以看到:在涉縣,他建立了"村支部書記功績榜";在曲周,他開創了公開選拔任用幹部的先河;在叢台區,他推行街道"大工委"體製改革;在他擔任組織部長的11年間,一大批幹部憑實績、靠德才走上領導崗位……

王彥生的辦公室裏,掛著他的座右銘:"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艱辛曲折必然,曆盡滄桑悟然。"他去世後,邯鄲市委書記這樣評價他:"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實實幹事,堂堂正正做官,他用他的實踐踐行了這個座右銘……"

"凡事順其自然",這是一個根本,做到了"順其自然",就不難做到後麵的"五然"。"順其自然"這個觀念,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千百年來,影響了無數優秀人才。最早提出"順其自然"觀的,就是老子。"順其自然"作為一種為人處世的準則,接近於老子的最高觀念:道。

我們讀一下《老子》,就會有這樣一個非常直觀的感受,老子是站在天空中上與我們對話,我們在仰視他。他看得那麼遠,看得那麼透,不是一般人的境界能輕易達到的。這與孔子不同,讀孔子的著作,仿佛孔子就是站在我們身邊說話,孔子的話是那麼切近實際,真不像老子所說的那樣富於玄思。因此,我們要體悟一下老子說的大氣象平平淡淡,沒有刺激,也沒有誘惑,看著也不華麗,聽起來也不悅耳,可是就這個大氣象卻是經得住使用,經得住考驗,這些還真是老子的獨到見解。抓住了大氣象也是抓住了老子所說的那種走向順其自然的狀態。

《老子》中喜歡談論"道"。"道"是什麼東西呢?老子本人也沒有明確的給出一個答案。哲學家們從哲學的高度提出了很多解釋,但是離我們的生活又太遠了。我們談論曆史的時候,有時候會說到某某皇帝是個"有道明君",某某又是個"無道昏君",這裏的道,和老子講的"道"有些相似的。從做事的角度出發,"道"可以說是領導者首先了解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在工作中遵循的一種規則,一種態度,一種方式,它可以幫助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把事情做好。這就是"順其自然"的道理,在治事上,這是一種謀略;在為人上,這是一種心境。

老子追求一種天下太平的生活,說白了,誰不願意天下太平呢。天下太平了,人民生活安定,國泰民安,是一種多麼美好的境界啊!當然,對於一般人來說,國泰民安並不是自己的任務。然而,治理一個國家和治理一個組織、一個單位道理是相同的。老子這些話對不同層次的領導者都是適用的。老子所說的"執大象",其中的"大象"就是"大道"的意思。簡單的說,就是領導者要能夠呈現出大的氣象、大的形象來。有這樣的氣象,也就說明為政者的心胸有多麼寬廣,為政者的境界有多麼高。

在美國的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失敗者",有人專門統計了他的"失敗業績":

21歲,做生意失敗;

22歲,參加競選州議員落選;

23歲,做生意再度失敗;

26歲,愛侶去世,悲傷得幾乎自殺;

34歲,參加美國聯邦眾議員競選,落選;

36歲,參加美國聯邦眾議員競選,再度落選;

47歲,被提名副總統候選人,落選;

49歲,參加美國聯邦眾議員競選,三度落選。

他的遭遇,如果換成一般人,也許發生上兩三次就放棄了,從此過上一種平平淡淡的生活。然而他卻能夠順應這些遭遇,或者說是"順其自然",一次次地失敗了再來。終於,在53歲那年,他當選為美國的總統,而且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他就是亞伯拉罕·林肯。林肯沒有讀過《老子》,但是卻掌握了"順其自然"的真諦,終於創造了一個出身草根階層者的奇跡!人生和事業上的不幸,沒有能夠打到他,而是在他"順應接受"而不是"逆來順受"的心態中被輕輕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