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是一種比較愚笨的獸類,走路時不顧前後,角很容易觸到籬笆上麵,夾住而進退不得。
虎是凶猛的獸類,騎上虎背就不容易下來,因為下來就有被它吞噬的危險。這就是所謂的騎虎之勢。同樣,人在每前進一步的時候,需要看有沒有退後的路,凡事著手的時候,先要看看放手的機會,這樣才能避免進退維穀之勢、騎虎難下的危險,才可免致災禍上身。
任何事都有個度,“官大擔險,樹大招風”“否極泰來,物極必反”都說明了這個道理。一個人的爵祿官位到了一定程度就必須急流勇退,古代開國功臣大多被殺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不能急流勇退。可惜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最典型的要屬“漢初三傑”,幫劉邦打下天下後,結局卻不同。因此司馬光才不無感慨地說:“蕭何係獄,韓信誅夷,子房托於神仙。”其實,何止在做官上應知進退,其他事同樣應知進退深淺。人和人隻要在一起就會產生矛盾,因利益之急,因嫉妒之心,因地位之懸,因才能之較都可能結仇生怨,故做人處事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尺度。
懸崖勒馬、江心補漏固然是對危局的補救措施,但畢竟已處於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騎虎之勢已成,世事不由自己,至此悔恨都已晚矣。假如人凡事都駑馬戀棧,不能在權勢頭上急流勇退,到頭來難免像山羊觸藩一般弄得災禍纏身。做事要胸中有數,不要貪戀功名利祿,不要做無準備之事;做事要隨機應變,隨勢之遷而調整。做事是為了成事,一股勁猛進不可取,猶猶豫豫也不可取,應當知進知退,有張有弛,居安思危,處進思退才是行事的方法。要處進思退,有時不僅需要智慧,更要敢於付出代價,有壯士斷腕的勇氣?
曾國藩自請解散湘軍,就是其處進思退的經典之作? 曾國藩是在清朝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過程中崛起的,他編練湘軍,在八旗軍無能為力的時候獨力支持局麵? 太平天國起義被鎮壓下去之後,曾國藩被封為毅勇侯,世襲罔替?這時的曾國藩可謂功成名就,風光無限?但他頭腦非常清醒,時時懷著戒懼之心,居安思危?
隨著地位的節節上升,他並未飄飄然,相反卻感到十分惶恐?他想的不是安享成績和名利,而是擔心功高招忌,遭到兔死狗烹的厄運?他寫信給其弟曾國荃,囑勸其將來遇有機緣,盡快抽身引退,方可“善始善終,免蹈大戾”? 曾國藩明白,太平天國被鎮壓下去之後,清廷已經對他多有猜忌,因為他擁有強大的一支軍隊,朝廷卻難以指揮調動?滿清大臣是不會放過這個問題的?如果讓他們來解決,不僅湘軍保不住,他自己的下場也難以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