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高麗的創立,結束了後三國時高句麗、新羅和百濟三個政權鼎立的局麵,於936年統一了朝鮮半島全境。時值中國的五代十國時期。這時中國還沒有將火藥付諸實際應用,朝鮮也不可能有火器。因此契丹三次入侵朝鮮,所用的可能還是常規武器。在王氏高麗後期,蒙古興起於中國漠北,在同宋、金的戰鬥中掌握了火炮、火箭、噴火筒和炸彈等火器技術,再借其騎兵的優勢,得以西征東伐,掃蕩歐亞大陸。
1231—1232年,蒙古攻金都開封府之際,借其使節在高麗境內被殺,遂出動大軍壓入高麗境內。但遭到當地軍民的奮力抵抗。在龜州(今龜城)戰役中,蒙古軍使用火炮攻城,在鎮壓了當地農民組成的武裝軍後,攻占高麗京城(開城),高麗王逃至海島。蒙古以武力迫使高麗淪為屬國。1260年,忽必烈汗派兵護送親蒙的高麗王子王植從大都(今北京)返國即王位,奉蒙元年號。蒙古貴族又在那裏設達魯花赤以監督其內政。1274年王植死,子 即位,納忽必烈汗之女為妻,進一步依附於蒙元。此後高麗上層貴族納蒙古宗女為妻,通蒙古語,易蒙古名,著蒙古服飾,較為普遍。1280年,蒙元借征倭之名,在高麗境內設征東行省,直屬大汗節製網。高麗士兵學會了掌握火器技術,但火藥和火器主要由元政府調撥。
1279年南宋被滅後,大批中國人來到高麗定居,南方沿海各地也不斷有商船前往高麗開展貿易活動。數以萬卷計的中國圖書運往高麗,其中包括兵書。高麗工匠又根據中國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原理,鑄成金屬活字,印成書籍。大批高麗僧人、留學生、商人和使者也在宋、元時期前來中國,這就形成了雙方技術文化交流的有利條件。元朝以後,中、朝在陸上和海上交通暢行無阻。高麗軍隊也用元政府調撥的火器裝備起來。但王氏高麗後期,當恭憨王王瀕在位時,倭寇(日本海盜)在沿海頻繁滋擾,登陸後進行掠奪,造成境內不安。
高麗王單靠元政府接濟軍火已不足應付需要,而這時元朝已麵臨滅亡前夕,自顧不暇。因元末各地農民軍揭竿而起,蒙古貴族政權被打得焦頭爛額。以朱元璋為代表的農民軍1353年起義後,因得火龍槍、火箭等火器,裝備愈益精良,一時席卷四方。1368年,朱元璋即位於金陵(南京),國號為明,建元洪武,是為明太祖。同年八月,明軍攻克元大都,結束了蒙古貴族的統治。洪武元年,明太祖遣使從海路持璽書至高麗王京都開城。1369年王顓也遣使來明廷表賀,朱元璋遣符璽郎鍥斯持詔及金印誥文,封顓為高麗國王。燕京攻克後,中、朝陸上往來又得到繼續發展。朝鮮需要明政府給予軍事援助,以對抗倭寇入侵。這些要求得到了滿足。從1370年起,高麗境內改用明朝年號“明”。明初對火藥、火器控製極嚴,但肯於向王擷政權贈予大量軍火。
王氏高麗時,武器生產與調撥歸軍器監,1377年新設火桶都監後,把火藥、火器部分從軍器監中劃出,由三品官主其事。李朝時,除軍器監外,另有司炮局,似乎相當於前朝的火桶都監,由王廷內官主持,後又統歸軍器寺。《李朝實錄》中有關於火藥、煙火、火箭、火炮等方麵的豐富史料。1433年,世宗李 至京城東郊,觀放火炮。因前命軍器監新作“火炮箭”,一發二箭或四箭,試之,一發能放四箭矣。這種“火炮箭”即明永樂時神機營中掌握的神機火箭。現在看來並非真正火箭,而是將發射藥放入藥筒中,藥力通過“激木”(中國叫“木送子”)的衝力將箭發出。但明代是一發一箭或三箭,此處朝鮮試行一發二箭、四箭,也獲得成功。
日本是與中國隔海相望的近鄰,兩國自古就有持續不斷的往來。在元代以前,兩國間不曾以兵戎相見。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從高麗人那裏得知可通往日本,遂幾次遣使持國書東渡,均未受到理睬。帝怒,遂決定在1274年滅南宋,同時出兵征日本。當時正值日本史中的鐮倉幕府時期。至元十年,忽必烈命屯戍王氏高麗的鳳州經略使忻都和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率屯戍軍、女真軍和水軍一萬五千人乘三百艘戰船越海入侵日本。另一路軍由蒙古元帥忽敦和高麗都督金方慶率領,由合浦出發攻對馬島,再轉攻日本北九州附近的壹岐島。總共三萬餘眾。在占領上述二島後,進兵至博多灣。日本方麵出動十萬人迎戰。元軍雖人數居於劣勢,但賴有火藥武器,用火炮和炸彈等打敗日軍。但因北兵不習水戰,加之海上遠征勞累,又缺乏後勤支援,兵疲箭盡,複遇海風,不敢冒進,於是倉促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