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國家離不開天時、地利與人和,這三者也同樣適用於互聯網。天時就是Web2.0,最新的互聯網應用。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擁有一切等於一無所有。富有的痛苦取代了貧困的痛苦,無法選擇的折磨勝過了沒有選擇的折磨。”

如今的互聯網,信息爆炸反而讓人無所適從,即使用Google、百度這樣的產品,你也很難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因為有時候,你根本無法描述自己的所需:當你走在街旁聽到一首很喜歡的歌,卻不知道名字;當你在地鐵上邂逅一個不錯的女孩,卻不知道聯係方式;當你苦於了解一門知識,卻不知道如何下手。所以在我們獲取信息之前,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得先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然後才是如何尋找自己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當今的互聯網現狀。

包括Facebook在內的許多美國互聯網公司很早就開始關於“Web2.0”這方麵的研發了。而相反來看國內的人人、開心等SNS網站,大多還停留在“社交應有、娛樂為王”的時代。如果用戶來到上述這些SNS網站隻是為了玩社交遊戲、種菜、送禮物,那怎麼能留住用戶呢?

地利就是企業的環境,美國矽穀的公司有酒吧、桌球室、遊戲機、健身房、籃球場、電影院……如此反思為什麼矽穀能衍生出互聯網的原始創新,成為全球互聯網的心髒,因為人如果處於一個放鬆和自信的狀態,就越能夠感知到自己和他人的原始需求,就能夠有貼近人天性的想法和創造力,所做出來的東西就能夠受到人的青睞,流行起來。

Facebook和Google的工作環境以及企業文化都相當優越和先進,因此他們的員工工作積極性非常高,且富有創造力,“人和”便因此而來。再看看國內這些互聯網企業以及員工生存現狀和企業文化吧。“緊張、焦躁、苦大仇深”是他們的精神現狀,“遙不可及的房價、不斷上漲的物價、不健康的食品、擁堵的交通、汙染的空氣、城市縫隙裏的蝸居”是他們的生存現狀,“晚上21點之後還燈火通明的寫字樓、以加班為榮”是他們企業奉行的文化。

馬克是與眾不同的,他設計的Facebook中所展現的一切就能代表他對這個世界的不同看法。他思想觀念的開放,似乎能達到真正的兼容並包。

Facebook不是第一家SNS網絡,但它絕對是最成功的SNS網絡,它將SNS網絡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使得SNS網絡完成了一步關鍵的“進化”,更新到了一個新的層麵,將其他的SNS網絡遠遠地拋在了身後。

美國學者米德在研究人的自我意識與內省活動之際發現:自我可以分解為相互聯係和相互作用的兩個方麵。一方麵是作為意誌和行為主體的主我,它通過個人對事物的行為和反應具體表現出來;另一方麵是作為他人的社會評價和社會期待所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識的社會關係的體現。人的思維內省活動,就是一個主我和客我之間雙向互動的傳播過程。根據這個主我與客我理論,可以說明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活在他人的判斷之下的。人們渴望認識自我,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Facebook正好為人們提供了這樣的一種服務。

黑格爾說過:“沒有熱情,世界上任何偉大事業都不會成功。”2005年的春天,他正駕車從帕羅奧多市去伯克利市。僅僅數小時前,他剛與風險投資公司簽署了一份價值1270萬美元的大合同,用以繼續發展他剛起步的生意。

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時刻,所以他打算趕往伯克利市去與朋友慶祝。但在他把車停在路邊加油的時候,糟糕的事發生了。一個男人突然出現在了他的麵前,這個男人手裏舉著槍並不斷咆哮著。“他也沒說他想要什麼,”馬克說,“我想他是嗑藥了。”馬克不再看他,一言不發地走回車裏,駕車離去。居然毫發無傷。

今天,這個故事僅僅是他不願提及的一個小插曲。然而,這個故事與他的經曆很相似。一次次預計之外的冒險,有時候令人沮喪,但是往往結果總比任何人預料的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