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士”,有“儒”,有“先生”,有“文人”、“讀書人”,有“書生”、“書呆子”,有“文化人”、“知識分子”。“學而優則仕”。
現代中國,“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同時又把知識分子不當人。“勸君莫罵秦始皇,焚書之事待商量”。
有幸活到“科教興國”的年代,允許知識分子從事自由職業吃百家飯。
要是說我還算個知識分子的話,那麼,挖掘我的半個多世紀來可悲的心路曆程,多少能增補一些《新儒林外史》的細節進去。
答某“作家網站”問
(一)重要作品及內容簡介
《餘在古園》係論戰性的文學評論集,為1991年鄧小平視察南方時提出“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鄧小平選》第3卷,第375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以來,對當時文藝界敏感的問題所進行的痛切辯論,如《一個自稱“王成”的人》、《並非“完整地理解”》、《我吃下一隻蒼蠅》等,從中可見當時部分文學評論家的精神狀態。透明度大,論戰性強,報刊發表時產生影響。
《笑比哭好》、《驚叫與訴說》為作者90年代“告別評論”之後所寫的雜文、隨筆、散文合集,收入《體驗父親》、《忍看朋輩成新鬼》、《尷尬評論行情》、《文攤秘訣十條》等作品,長歌當哭但語多諧趣,銳利深沉但輕鬆自然,從中可見我等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特殊心態。
(二)當代作家文學觀念調查問卷
1.現在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文學發展的:最好時期。
2.新時期文學最大的成就在於:人的解放。
3.新時期文學最大的缺陷是:個人主義。
4.市場經濟對文學的最大衝擊是:娛樂性的商業化操作。
5.其負麵影響是:回避崇高。
6.從而使文學變得:富欲而貧困。
7.現實主義是一種:創作方法。
8.當前現實主義的主要問題是:以道德批判代替曆史批判。
9.其突破口在於:揭示人與人(特別是“民”與“主”)之間深刻的社會關係。
10.現實主義將:廣泛吸收其他“主義”。
11.80年代初文學產生“轟動效應”是因為:人性撞擊鐵蒺藜。
12.“文學的邊緣化”說明:政改滯後。
13.“深人生活”是否創作必由之路?要是把深入生活理解為深入地體驗和理解生活,那麼,當然是創作的“必由之路”。
14.作家與讀者的關係應當:互為敏感的神經。
15.文學創作和社會政治的關係應當是:相互參與、彼此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