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年),世界著名理論物理學家,相對論的創立者。

愛因斯坦1879年生於德國烏姆一個經營電器作坊的小業主家庭,父母都是猶太人。父親赫曼·愛因斯坦是一位不太成功的商人,母親波林·科克是一位鋼琴家。

愛因斯坦在1905年發表了四篇劃時代的論文,提出了相對論的觀點,震驚了世界。分別為:《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根據分子運動論研究靜止液體中懸浮微粒的運動》《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物體慣性與其所含能量有關嗎?》,隨後導出了E=mc2的公式。因此這一年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跡年”。一百年後的2005年因此被定為“ 世界物理年”。

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他所作出的光線經過太陽重力場要彎曲的預言,於1919年由英國天文學家亞瑟·斯坦利·愛丁頓的日全食觀測結果所證實。1916年他預言的重力波在1978年也得到了證實。愛因斯坦和相對論在西方成了家喻戶曉的名詞,同時也招來了德國和其他國家的法西斯主義者、軍國主義者和排猶主義者的惡毒攻擊。1917年,愛因斯坦在《論輻射的量子性》一文中提出了受激輻射理論,該理論成為了鐳射的理論基礎。

因其在光電效應研究方麵做出的卓越貢獻,愛因斯坦於1921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瑞典科學院的公告中並未提及相對論,原因是認為相對論還有爭議。

195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因主動脈瘤破裂於美國普林斯頓逝世,享年七十六歲。

1999年,美國《時代》雜誌將其評選為20世紀風雲人物。為紀念他,第99號元素被命名為“鎄”。人們稱他為“科學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