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爾斯泰,1828年8月28日出生於俄羅斯圖拉省克拉皮文縣的雅斯拿雅·波裏雅拿莊園,1910年11月20日在阿斯塔波沃車站逝世。他是19世紀俄國最偉大的作家、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托爾斯泰之所以獲得不朽的聲譽,主要是由於他的三部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複活》和《安娜·卡列尼娜》。他的作品描寫了俄國革命時期人民的頑強抗爭,因此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並稱讚他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

托爾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1844年9月20日,考入喀山大學東方語文係,攻讀土耳其、阿拉伯語文專業。當年期終考試不及格,1845年9月13日轉入喀山大學法律係學習,準備當外交官。他不專心學業,迷戀社交生活,同時卻對哲學尤其是道德哲學產生了興趣,並廣泛閱讀文學作品,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影響。1847年4月,退學回到家鄉。回到家鄉莊園後,他企圖改善農民生活,因得不到農民信任而中止。後從軍多年,並開始文學創作。

1862年,托爾斯泰和出身於有教養的中產階級家庭的索菲亞·安德烈耶芙娜結婚。他中斷了教育活動,並在以後的15年裏,把他的全部熱情獻給了婚後的生活,大部分時光過得充實而快樂,共生育了13個子女。他把莊園管理得很好,並重新開始寫作。可惜索菲婭不能擺脫世俗偏見,過多為家庭和子女利益著想,不能理解世界觀激變後托爾斯泰的思想。夫妻的不和釀成最後的家庭悲劇。

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樸的平民生活,1910年11月從家中出走。1910年11月20日一代文學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享年82歲。遵照他的遺言,遺體安葬在雅斯拿雅·波裏雅拿的森林中,墳上沒有樹立墓碑和十字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