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命名草稿(1 / 2)

泰康五年,風雲突變,齊王李淨起兵逼宮。

一時間,血染金鑾,冠袍成殤,帝後皆不幸殞落利刃之下。

而其嫡子李秉宸及傳國玉璽卻不知所蹤。

齊王自封太上皇,權柄在握,齊王妃吳氏榮封太後,共同扶持八歲幼子李瑄登基,改元長興。

長興九年八月,朝廷征收“笄賦”。

良家子們進宮後,需要研習三個月的禮儀、刺繡、烹飪、茶道及讀寫等各項技能。

除了被皇帝寵幸過的姑娘能夠受冊封賞,餘下的,便會依照品性與才情分配至各宮各殿做宮女。

她們都盼望著能遇見個好主子。或是有權有勢的,能庇護自己周全;或是性情溫厚的,能讓自己免受苛責。

伏宿泱卻自請去雲光殿。

住在裏麵的是齊王孫良娣。

根據打探來的消息,原先孫良娣是很受齊王寵信的,府中待遇甚至比王妃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在齊王籌劃起兵時,曾受到孫良娣三番五次的勸阻。

忠言逆耳惹人嫌!

所以在齊王登基後,並未給孫良娣任何榮封。

不僅被發落到後宮最偏僻的角落裏,連自己的女兒也被過繼給齊王妃,也就是如今的太後娘娘。

自此之後,孫良娣性情大變,昔日嫻淑之態盡失,逐漸變得喜怒無常、瘋癲癡傻,整日抱著一個泥土製成的娃娃。

將近九年,太上皇不曾駕臨雲光殿,不曾問起孫良娣。

所以,在大家眼裏,雲光殿雖沒有冷宮之名,但已有冷宮之實。

正文故事開始於冬月初三,伏宿泱侍奉孫良娣的第二日。

……

吳太後自太乙山祈福榮歸。

文武百官身著朝服,早已在宮門外列隊跪迎,口中三呼千歲,聲震九霄。

皇帝率一眾妃嬪及宗室親貴,踏著皚皚白雪,上前問安。

皇帝關切說道:“母後清減了不少,這一路風霜雨雪,定是極為辛勞。”

“哀家在太乙山這幾年,每日上告天地,下安黎庶,祈願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如今見皇城內外一派祥和,百姓安居樂業,心中甚是欣慰,那些辛苦又算得了什麼呢?”

跟在太後身側的薇兒笑著:“薇兒見過皇兄。”

“幸好有你陪在母後身邊,讓皇兄安心了不少啊。”

一旁的宦官譙山適時上前,手持馬尾拂塵,恭身稟告:“太後娘娘與公主殿下一路舟車勞頓,陛下已命人備置接風宴,還請娘娘與殿下移步。”

皇帝做了個請的手勢。

吳太後輕輕點頭,“皇帝真是有心了。”

一行人邊走邊聊著家常瑣事,氣氛溫馨融洽。他們的歡聲笑語為寒冷的冬日,增添了幾分暖意。

然而,就在這時,一陣急促而淩亂的腳步聲由遠及近。

隻見衣衫襤褸、披散著頭發的孫良娣跌跌撞撞地跑了過來,她麵色憔悴,聲音帶著難以抑製的焦急:“薇兒,我的薇兒……誰是我的薇兒啊?”

薇兒攙扶吳太後的手不禁緊了緊,後者則微微偏過頭,滿含深意地瞥了她一眼。

兩名宮女見狀,迅速上前鉗製住孫良娣,避免衝撞太後和皇帝。

孫良娣卻如發了瘋一般,不停掙紮,“放開我,我要找薇兒!薇兒!我的女兒,你在哪裏啊……”

她的聲音因哭泣而變得嘶啞。

吳太後皺起眉頭,“沒有禁止孫良娣自由出入雲光殿,是太上皇與皇帝念及舊情,但看看她現在這副模樣,瘋瘋癲癲,衣衫不整,成何體統!侍候良娣的宮女呢?都到哪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