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人幾乎都知道有一個沃倫·巴菲特,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全球股市走向的投資大師,大家都記得他的藍色眼眸、白皙皮膚,還有他的溫文爾雅、古靈精怪;所有中國人幾乎都知道有一個李嘉誠,華人圈裏最耀眼的商業明星,大家都記得他的黑邊眼鏡,還有他的一口潮式廣東話。

在如今這個人人追求財富的年代,有錢人——特別是首富,成為了普通大眾視線集中的焦點。

而在200多年前的中國也曾誕生過一位不被後人熟知的世界首富——廣東十三行怡和行的掌門人伍秉鑒。

200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統計了過去1000年裏全世界最富有的50人,其中包括微軟前總裁比爾·蓋茨,位居第六位的中國清代紅頂商人伍秉鑒。伍秉鑒擁有2600萬兩白銀的家產,而當時,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也就4000萬兩白銀。因此,伍秉鑒可稱得上“富可敵國”,《華爾街日報》稱他是“世界上最大的商業資產,天下第一大富翁”。

伍秉鑒是何許人也,竟能引起國外媒體的如此關注?

他出生於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卒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又名伍敦元、伍沛官,是比晚清時期的胡雪岩還要早的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紅頂商人”。

伍秉鑒風雲一生,離奇曲折。他主持怡和行和洋行業務時,大清王朝正處於極速衰落期。當時的清朝吏治腐敗、列強侵擾、世風日下。在這樣一個亂世中,伍氏家族的事業卻逆著大清國衰落的形勢呈現出一派蒸蒸日上的勢頭,最終創造了一個財富的神話,在中國商史上寫下了燦爛的一筆。

西方商人對他的評價是“誠實、親切、細心、慷慨,而且富有”。他曾親手撕毀了一位美國商人欠他的72萬兩白銀的借據,伍秉鑒這一撕,撕出了他在美洲膾炙人口長達半個世紀的美名;

他也曾經給他美國的義子約翰·福布斯(此人日後成為美國著名的鐵路大王)50萬銀元,幫助他創立了旗昌洋行,慷慨之舉在外商中廣為流傳;

19世紀中期,他不但在國內擁有地產、房產、茶山(武夷山)、店鋪和巨款,而且還在美國投資鐵路、證券交易和保險業務等,將怡和行打造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跨國財團;

珠江南岸溪峽街的伍家豪宅,堂皇氣派,猶如一個小故宮,據說可與《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媲美,建築中央的大廳辦紅喜事可擺筵席數十桌,能容納上千個和尚誦經禮佛;

在外國人眼裏,伍秉鑒就是財富的化身,他的商名“浩官”成為了19世紀前期國際商界上一個響亮的名字,以至於美國波士頓的一艘商船竟以冠上了“浩官號”的名稱而自豪。

一個人出身平凡,卻成為當時中國富甲天下、顯赫一時的巨商富賈;一個人生活在亂世,卻能用自己的智慧輕鬆玩轉官商兩道;一個人低調內斂,卻能深諳經商之竅馳騁商場,演繹了一段鮮為人知的財富傳奇……

然而,正當他風光無限之時,也步入了“高處不勝寒”的險境。伍秉鑒最值得驕傲的是他的巨額財富,但最令其擔心的也是這些財富。他曾被政府官吏比喻成“一隻容易被剝光的肥鵝或肥羊”“一直是政府覬覦的目標,所以一有機會就被加上某個罪名,致使他不得不完全滿足他們的種種勒索”。而且在他事業的鼎盛時期,由於時局的重大變化,成為了中外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最終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他遊刃於官與商之間,追逐於時與勢之中,品夠了盛衰榮辱之味,嚐盡了生死情義之道。1843年9月,風燭殘年的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鑒,在內憂外患、謗頌不一中,於龐大宏偉的伍氏花園裏,溘然長逝,終年74歲。

嶺南名士譚瑩所撰的墓碑文說:“庭榜玉詔,帝稱忠義之家;臣本布衣,身係興亡之局。”其一生大富大貴、大喜大悲、大取大舍、大起大落。無論是2600萬兩白銀的家產,還是花巨資捐來的三品頂戴,相比於乾坤挪移的自然之勢,他的力量總顯得微不足道。可以說,從伍秉鑒激情燃燒的歲月與煙消雲散的寂寞中,折射出了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的蛻變與涅盤。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伍秉鑒和所有人一樣,經曆了人生的各個階段,走向了生命的終結。我們作為平凡的後人,對他一生的功過是非不必有太多的評論,隻是想沿著他在曆史上留下的龐然背影,踏著他留下的傳奇履跡,透過他閃耀著的財富光環,總結他成功的經驗,吸取他失敗的教訓,做好自己,就足矣。如能真正對今人做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乃是編者之大幸。

在本書出版過程中,呂靜霞對本書的編寫和策劃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幫助,在此向其表示感謝。

雖然本書在編寫過程中態度是嚴肅而認真的,但囿於資料收集有限,書中難免存在不妥或疏漏之處,歡迎廣大讀者提出寶貴意見和批評指正。

編者

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