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道元(公元466—527年)字擅長,範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生年有皇興三年(公元469年),延興二年(公元427年)的說法,卒於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酈道元生在官宦家庭,父親酈範作過青州刺史,他自己也先後在北魏時期的平城(今山西大同)和洛陽(公元493年北魏遷都洛陽)做過尚書郎,在冀州(今河北冀縣)、魯陽(今河南魯山縣)、東荊州(今河南唐河縣)出任太守、刺史、中尉等職。酈道元為官清廉正直,他在做地方官時,對於地方的政務盡心盡力,很有成績。執法以嚴猛著稱,他不畏避權勢人物,敢於揭露他們的違法之事,因而遭到權勢人物的憎恨。孝昌三年任官右大使時,在陰盤驛(今陝西臨潼附近)為雍州刺史蕭寶寅殺害。酈道元一生勤於讀書和著述。《魏書》卷八十九說:“道元好學,曆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本誌》十三篇,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於世。”但除《水經注》外,其餘著作都已亡佚。
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對山川地貌感興趣。他愛好遊覽祖國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歡研究各地的人文地理、自然風貌。由於在不同的地方做官,使得他能夠對各地進行實地考察,凡是他停留的地方,他都盡力搜集當地有關的地理著作和地圖,並根據圖籍提供的情況,勘查各地河流幹道和支流的分布,以及河流流經地區的地理風貌。他徒步郊野,訪尋古跡,追溯河源;走訪鄉親,收集民間歌謠、諺語、方言和傳說,翔實的記述所見所聞,日積月累,他掌握了許多有關各地地理情況的原始資料。酈道元好讀書,他常常利用閑暇時間閱讀古時的地理書籍,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為他的地理學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礎。
正是由於大量的讀書,酈道元深切體會前人的地理著作,包括《山海經》、《禹貢》、《漢書·地理誌》以及大量的地方性著作,所記載的地理情況都過於簡略。他決定自己著手寫一本關於地理方麵的力求全麵的書,《水經注》就這樣誕生了。《水經注》40卷,全文超過《水經》20餘倍。《唐六典》說引其支流“一千二百五十二”,涉及的河流近於《水經》的10倍。《水經注》以河流為綱,記述的內容包括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各個方麵,特別是自然地理中的水文地理、地貌和生物地理;人文地理中的城市地理、民族地理、文化地理和農業地理等。此外,也有較多沿革地理和地名的資料。《水經注》描述的地域範圍,大體上是西漢王朝的轄境,部分涉及域外,例如南亞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南半島以及朝鮮半島。
為了撰寫《水經注》,酈道元搜集了大量資料,在此注文中指名引用的文獻達470餘種,金石碑刻達350餘種,另有大量未指明來源的地圖、方誌、歌謠、諺語等。他所引用的文獻、碑刻等大部分已亡佚,由於他的引用保存至今。酈道元十分重視實地調查,每到一處便“訪讀搜集”,觀察水道分布、水利設施及其流經地區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全書許多卷篇中有他野外考察的成果。在注文中,他糾正了《水經》的許多錯誤,並指出文獻引用處的正誤。由於當時南北分裂的政治形勢,酈道元的足跡未能到達南方,因此涉及此部分的注文也有不少錯誤。
《水經注》成書的年代,從注文中出現的最後一個年代是北魏延昌四年(公元515年),和酈道元被害於孝昌三年(公元52年)而論,必在此十餘年之間。
《水經注》數據豐富,語言生動,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古代地理名著,同時在曆史學、金石學、語言學和文學等方麵也有很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