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出身軍門,保衛大明(1 / 2)

吳三桂,字長伯,遼寧中後所(今遼寧綏中)人,祖籍揚州高郵,生於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他的父親吳襄,字兩環,明天啟二年(1622年)武進士,崇禎年間先後任都指揮使、都督同知、總兵、中軍府都督等重要職務。

吳襄出身於遼東將門望族,自幼習武,善於騎射。吳襄耳聞目睹了明朝在天啟二年(1622年)如何丟失廣寧,遼東經略熊廷弼如何被傳首九邊,遼東巡撫王化貞如何下獄而死。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吳襄奉旨調進北京,娶了祖大壽的妹妹為妻。祖大壽是世居遼東的望族,吳襄成為祖大壽的妹夫,吳三桂成了祖大壽的外甥。祖、吳兩家的聯姻,使吳襄、吳三桂父子找到了堅強的靠山,也使祖氏家族的勢力更加壯大。

吳三桂在父親吳襄和舅舅祖大壽等的教誨和影響下,既學文,又學武,不到20歲就考中武舉,從此跟隨父親吳襄和舅舅祖大壽,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崇禎四年(1631年)大淩河之戰中,團練總兵吳襄率馬步四萬餘往援大淩河祖大壽,結果吳襄臨陣逃脫,被削職。第二年六月,為平息山東登州參將孔有德等兵變,吳襄隨副將祖大弼出征山東,最後孔有德從登州乘船渡海,投奔後金,而吳襄恢複了總兵職務。

隨著吳襄官複原職,吳三桂也在當年任遊擊,時年20歲;崇禎八年(1635年),吳三桂被擢為前鋒右營參將,時年23歲;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吳三桂任前鋒右營副將,相當於副總兵,時年26歲;崇禎十二年(1639年)薊遼總督洪承疇、遼東巡撫方一藻、總督關寧兩鎮禦馬監太監高起潛,報請朝廷批準,吳三桂被擢為寧遠團練總兵,時年27歲。吳三桂從遊擊、參將到副將,再到總兵,升遷之快,超乎常規。一來和他懂文習武、能說會道有關,也和他父親吳襄、舅舅祖大壽是總兵有關,還有一個關鍵是吳三桂拜禦馬監太監高起潛為義父。

自從吳三桂被提升總兵官以後,效力朝廷更倍於前。“忠可炙日,每逢大敵,身先士卒,剿殺虜級獨多”是朝廷給他的讚語。

吳三桂得到明廷的信任和器重,其父亦身居顯官,其親屬無不富貴,這自然使吳氏宗族與大明朝的命運聯係到一起。他當然明白,隻有忠實於朝廷才能得到他追求的功名富貴。因此,他憑一股青年人的銳氣為朝廷效力,在他看來實屬天經地義。

崇禎十四年(清崇德六年,1641年)年初,明清在遼西的交戰頻繁不歇,日趨激烈,終於導致明清興亡史上又一次大戰——鬆山決戰的爆發。

鬆山決戰是明清戰爭中的一次具有決定性的戰役。雙方準備的時間都很長,彙集的兵力也十分雄厚,這場戰爭的勝負直接影響到雙方的前途和命運。鬆山位於錦州之南,是重要的戰略要地,洪承疇之所以在這裏安營,是看到這裏是寧、錦的咽喉。如清軍一破鬆山,明朝的寧、錦就全線動搖;如果明軍能固守鬆山,清軍在寧、錦用兵就較難收效。

這次雙方投入的兵力,明軍為13萬之多,清軍大約也相當於明軍的數字,或多於明軍。總之,對清朝來說,這次戰役是動員了全國的兵力,還調來蒙古各部和朝鮮的兵力助戰。

四月二十五日,明清雙方在乳峰山上山下,東西石門處,展開了一場激戰。這可算是鬆山大戰的一個前奏。

明軍七鎮在統帥洪承疇的指揮下,各挑選精銳步兵,攜弓箭、槍炮,分別從山下東西兩翼向山上的清兵發起進攻,山上的清軍居高下擊。明軍毫不畏懼,冒著如雨點般的矢石奮勇登山進擊,搶占近台高處,放炮張旗幟,大批明兵勇氣倍增,喊聲震天,拚命衝鋒,被圍在錦州城內的明兵聽到槍炮與呐喊聲,知道援兵已到,祖大壽即揮軍出城南門外,擺列營陣,與援兵遙相呼應,形成了內外夾擊清兵的態勢。當明兵搶上山與清步兵搏戰時,山下埋伏的清騎兵先自西石門衝出七八千,居左翼的吳三桂等率部迎戰,“鼓銳當先”,直衝十餘次,“兵氣強勁”,陣斬清騎兵十人,挫敗了清騎兵的攻擊。清原欲以精銳騎兵將明兵陣勢衝垮,不料明“馬步官兵拒戰甚猛”,因而沒有得勢。在東石門,有明炮兵營,居東山險要處轟擊,有力地配合了步兵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