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他人眼裏的先生(6)(2 / 3)

(第一部)

朝代篇神話及史闕時代,宗周及春秋,戰國及秦,兩漢,三國南北朝,隋唐及五代,宋遼。

種族篇上漢族之成分,南蠻諸族。

種族篇下北狄諸族,東胡諸族,西羌諸族。

地理篇中原,秦隴,幽並,江淮,揚越,梁益,遼海,漠北,西域,衛藏。

政製篇上周之封建,秦之郡縣,漢之郡國及州牧,三國南北朝之郡縣及諸鎮,唐之郡縣及藩鎮,唐之藩屬統治法,宋之郡縣及諸使,元之行省及封建,明清之行省及封建,清之藩屬統治法,民國之國憲及省憲。

政製篇下政樞機關之製度及事實上之沿革,政務分部之沿革,監察機關之沿革,清末及民國之議會,司法機關,政權旁落之變象。

輿論及政黨篇曆代輿論勢力消長概觀,漢之黨錮,宋之王安石及司馬光,明之東林、複社,清末及民國以來所謂政黨。

法律篇古代法律蠡測,自戰國迄清中葉法典編纂之沿革,漢律,唐律,明清律例及會典,近二十年製律事業。

軍政篇兵製沿革,兵器沿革,戰術沿革,曆代大戰比較觀,清末及民國軍事概說,海軍。

財政篇力役及物貢,租稅,專賣,公債,支出分配,財政機關。

教育篇官學及科舉,私人講學,唐宋以來之書院,現代之學校及學術團體。

交通篇古代路政,自漢迄清季驛遞沿革,現代鐵路,曆代河渠,海運之今昔,現代郵電。

國際關係篇曆代之國際及理藩,明以前之歐亞關係,唐以後之中日關係,明中葉以來之中荷中葡關係,清初以來之中俄關係,清中葉以來之中英中法關係,清末以來之中美關係。

(第二部)

社會組織篇母係,婚姻及家族,宗法及族製,階級,鄉治,都市。

飲食篇獵牧耕三時代,肉食,粒食,副食,烹飪,麻醉品,米鹽茶酒煙之特別處理。

服飾篇蠶絲,卉服,皮服,裝飾,曆代章服變遷概觀。

宅居篇有史以前之三種宅居,上古宮室蠡測,中古宮室蠡測,西域交通與建築之影響,室內陳設,城壘,井渠。

考工篇石鋼鐵器三時代,漆工,陶工,冶鑄,織染,車,舟,文房用品,機械,現代式之工業。

通商篇古代商業概觀,戰國秦漢間商業,漢迄唐之對外商業,唐代商業,宋遼金元明間商業,恰克圖條約以後之對外商業,南京條約以後之對外商業,近代國內商業概觀。

貨幣篇金屬貨幣以前之交易媒介品,曆代圜法沿革,金銀,紙幣,最近改革幣製之經過,銀行。

農事及田製篇農產物之今昔觀,農作技術之今昔觀,荒政,屯墾,井田均田之興廢,佃作製度雜觀,森林。

(第三部)

言語文字篇單音語係之曆史的嬗變,古今方言概觀,六書之孳乳,文字形體之蛻變,秦漢以後新造字,聲與韻,字母,漢族以外之文字,近代之新字母運動。

宗教禮俗篇古今之迷信,陰陽家言及讖緯家言,道教之興起及傳播,佛教信仰之史的觀察,摩尼教、猶太教之輸入,回教之輸入,基督教之輸入及傳播,曆代祀典及淫祀,喪禮及葬禮,時令與禮俗。

學術思想篇上古代學術思想之紹述機關,思想淵源,儒家經典之成立,戰國時諸子之勃興,西漢時儒墨道名法陰陽六家之廢興及蛻變,西漢經學,南北朝隋唐經學,佛典之翻譯,佛學之宗派,儒佛道之諍辯與會通,宋元理學之勃興,程朱與陸王,清代之漢學與宋學,晚清以來學術思想之趨勢。

學術思想篇下史學,考古學,醫學,曆算學,其他之自然科學。

文學篇散文,詩騷及樂府,詞,曲本,小說。

美術篇繪畫,書法,雕塑,建築,刺繡。

音樂篇樂律,古代音樂蠡測,漢後四夷樂之輸入,唐之雅樂清樂燕樂,唐宋間樂調之變化,元明間之南北曲,樂器,樂舞,戲劇。

載籍篇古代書籍之傳寫裝潢,石經,書籍印刷術之發明及進步,活字板,漢以來曆代官家藏書,明以來私家藏書,類書之編纂,叢書之輯印,目錄學,製圖,拓帖。

《中國文化史》究竟是不是這樣的編著方法,我們且不去管他;即我們僅見此目,已知他的著書的膽力之足以“吞全牛”了。但因為他的規模過於弘偉之故,所以他的著作,往往是不能全部告成的;《中國文化史》固已成了“廣陵散”,即比較規模較小的《中國學術史》也因了此故而迄不能成功。這當然是很可悼惜的事。在這一方麵,我們不禁要想起了著《通誌》的鄭樵,鄭樵的野心正與梁氏不相上下;他的《通誌》,恰好是《中國文化史》的一個絕妙的對照。然而鄭樵卻成功了;梁氏則半因愛博無恒,半因“屢為無聊的政治活動所牽率,耗其精而荒其業”,終於成了一個未能成功的鄭夾漈!我們在此,不僅為梁氏惜,也要為中國學術界惜。這部大著作假如告成,即使有了千萬則的缺漏以及一切的蕪淺,對於中國讀者也是極有益的;他所要做到的至少是將專門的學問通俗化了,是將不易整理就緒的材料排比得有條理了。這樣的一部書,即在今日或明日專門學者如林的時代也不會全失去他的讀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