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天宮基地(1 / 2)

經過漫長5個小時的走步,穿著宇航防護服的秦司、希麗可和Sup-Teli無人機小智終於來到了天宮基地的大門。隻見眼前的天宮基地大門是自下朝上,形如八卦陰陽兩極,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生生出太極。

想想五百年前,秦司還隻是地球村王國裏的一個小小新生命。秦司的父親是王國裏的航天航空設備工程師,母親則是鼎鼎有名的物理學家。

由於天生具備了優良的遺傳基因和優渥的家庭素質教育。秦司三歲時就掌握了奧數,六歲學會了微積分算法,十歲因驚人的成績而收到了哈工大破格錄取書。之後僅用不到兩年時間,他便完成了科技行業的所有重要科目,被國家授予博士X級別。

14歲時,秦司赴身王國宇航事業,用高倍艾因微積分計算出月球航天計劃公式及宇宙形成論。而今,秦司所在的地球王國成功實現載人登月,並順利帶回了1.5KG的月球土壤。

月球是圍繞地球旋轉的球形天體,同時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然衛星。其平均半徑約為1737.10千米,相當於地球半徑的0.273倍;質量則接近7.342×1022千克,相當於地球的0.0123倍。

月球的表麵布滿了可能由小天體撞擊形成的撞擊坑。月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38.44萬千米,大約是地球直徑的30倍。不僅如此,它還具有與地球相似的流體外核和固體內核。

月球表麵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亮區是高地,暗區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帶,分別被稱為月陸和月海。

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海”。

著名的有雲海、濕海、靜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裏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即撞擊坑,這是一種環形隆起的低窪形。

月球上直徑大於1000米的撞擊坑多達33000多個。位於南極附近的貝利撞擊坑直徑295公裏,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最深的是牛頓撞擊坑,深達8788米。除了撞擊坑,月麵上也有普通的山脈。高山和深穀疊現,別有一番風光。

月球背麵的結構和正麵差異較大。月海所占麵積較少,而撞擊坑則較多。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懸殊最長和最短的月球半徑都位於背麵,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徑長4公裏,有的地方則短5公裏(如範德格拉夫窪地)。背麵未發現“質量瘤”。背麵的月殼比正麵厚,最厚處達150公裏,而正麵月殼厚度隻有60公裏左右。

“撞擊坑”這個名字是伽利略·伽利雷起的。是月麵的顯著特征,幾乎布滿了整個月麵。最大的撞擊坑是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千米,比海南島還大一點。小的環形山甚至可能是一個幾十厘米的坑洞。直徑不小於1000米的大約有33000個。占月麵比表麵積的7%~10%。

有個日本學者在1969年提出一個撞擊坑分類法,分為克拉維型(古老的撞擊坑,一般都麵目全非,有的撞擊坑有中央峰)哥白尼型撞擊坑。年輕的撞擊坑,常有撞擊作用引起大量月球表麵的岩石向四周濺射,濺射出來的大量岩石碎塊高速在月麵拋射和滾動,改變了月麵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表麵土壤的結構與顏色,形成明顯的“輻射紋”,內壁一般帶有同心圓狀的段丘,中央一般有中央峰。種類有阿基米德型(環壁較低,可能從哥白尼型演變而來)、碗型或酒窩型(小型撞擊坑,有的直徑不到3米)。

光是以王國人名命名的就有十四座萬戶環形山、祖衝之環形山、畢昇環形山、蔡倫環形山、張鈺哲環形山、石申環形山、張衡環形山、郭守敬環形山正麵高平子環形山、沈括環形山、劉徽環形山、宋應星環形山、裴秀環形山、徐光啟環形山。

“我們終於到了。天宮基地,四周環月山,如天宮般洞穴。”希麗可興高采烈道。

“天宮開門~~!”Sup-Teli無人機小智用三目激光掃描了一下自下朝上的天宮大門。天宮大門即刻開卦,其下麵則是高速升降梯。

“沒錯, 因為月球上本身沒有大氣,再加上月麵物質的熱容量和導熱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麵晝夜的溫差很大。白天,月球表麵在陽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溫度高達127℃;夜晚,其表麵溫度可降低到-183℃。用射電觀測可以測定月麵土壤中的溫度,這種測量表明,月麵土壤中較深處的溫度很少變化,這正是由於月麵物質導熱率低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