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曲 盛唐氣象(1 / 3)

奔流不息的時光之河,倒流回一千三百年前,積累了唐太宗李世民以來以人為本、開拓進取、居安思危的豐碩治國成果的泱泱大唐帝國,經過睿宗李旦時期四個年頭的朝政動蕩、蕭牆禍患,和繼位而立的玄宗李隆基兩個年頭的勵精圖治、光複大業,至開元年間——公元七一三至七四二年,開創了中國封建帝國空前的自雄、自強、自信、自豪之“元”。以至緊隨其後的天寶前十年間,雖已危機四伏,卻仍沿襲、承續了這種自雄、自強、自信和自豪。那是一個曾經令其後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不勝留戀、追憶不斷、生機蓬勃、國泰民安的繁華盛世!

開元年間的大唐,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經濟最繁榮、社會最穩定、文化最發達的封建帝國。縱觀當時世界上的先進大國,拜占庭、印度,長期處於分裂、動亂之中;阿拉伯帝國、大食帝國,已處於分崩離析的前夜。而世界東方的泱泱大國——大唐帝國,版圖達到一千三百多萬平方公裏,人口約七千萬,世無倫比。其都城長安,約為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七倍、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的六倍,堪稱“世界第一城”,以其“春城無處不飛花”(韓翃《寒食》詩句)、“萬家身在畫屏中”(施兼吾《長安早春》詩句)的秀美、舒適與壯麗和諧、氣勢恢弘,和東西兩市櫛比鱗次的店鋪、酒肆,豐盈的貨物,以及街市上來自世界各國、長相迥異、裝扮奇特、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人流,無一不彰顯著華夏帝都的興旺、繁華、鼎盛和舉世無雙的輝煌。

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憶昔·其二》一詩,描繪了那時大唐帝國的盛世風貌: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

這種天下太平、繁榮富庶、和諧安詳的景象,並不隻展現於京城長安內外,並不隻展現於自古經濟較為發達的關中、關東一帶,也並不隻展現於陡然崛起、躍入了全國經濟前列地位的長江以南地區。由於近七十年,大唐一直推行“四夷可使如一家”的民族政策,已使九州略同,中原與邊陲同樣沐浴著國泰民安、蓬勃興旺的盛世豔陽。

長安是大唐的縮影。這裏不但商賈雲集,經濟繁榮,而且以開放的英姿,接納著服飾、相貌各異的各國客商。來自西域諸國以及大食、波斯的商賈,所開設的眾多客棧和酒肆,無不生意興隆。風流倜儻的文人墨客,以赴胡商店肆為樂。李白就有“揮鞭直就胡姬飲”(《白鼻咼詩》),“笑入胡姬酒肆中”(《少年行》“之二”)和“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笑春風,舞羅衣,君今不醉將安歸!”(《前有樽酒行》)的詩句。從唐都長安出發,遠達地中海、波斯(今伊朗)、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大食(今阿拉伯)的陸上絲綢之路,與遠達南洋、西亞和非洲等地的海上絲綢之路,以大唐盛產的絲綢織品和各國的名產為主要貨物,塑造著國際貿易的繁榮。中唐詩人元稹曾以優美的詩句,描繪了那時胡商們在華夏大地上的商業活動:“求珠駕滄海,采玉上荊衡。北買黨項馬,西擒吐蕃鸚。炎州布火浣,蜀地織錦成。越婢脂肉滑,奚童眉眼明……經遊天下遍,卻到長安城。”(《估客樂》)胡商們對大唐各地的特產了然於胸,采買好將要運回自己國土以大發其財的貨物,心滿意足地來到長安徜徉、觀光、玩樂。遠涉重洋,被唐人稱為“南海舶”、“西域舶”、“南蠻舶”、“昆侖舶”、“師子舶”、“婆羅門舶”的各國商船,紛紛駛往大唐海岸,以其體積的巨大,令國人無比驚訝。1而諸如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驃國(今緬甸)、真臘(今柬埔寨)、師子國(今斯裏蘭卡)、林邑(今越南)、室利佛逝(今蘇門答臘)、拜占庭(東羅馬)、波斯(今伊朗)、大食哈裏發帝國(阿拉伯)等國的朝廷、王室,也都派出使節,紛紛來到長安,拜謁大唐皇帝。詩人王維的詩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生動地描繪了那種莊重、瑰偉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