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附錄(1 / 3)

附1:劉禹錫年表:

唐代宗大曆七年(772)

劉禹錫生於蘇州嘉興縣嘉禾驛。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九歲

從詩僧皎然、靈澈學詩。

貞元六年(790) 十九歲

北遊長安。

貞元九年(793) 二十二歲

登進士第。是年,顧少連知貢舉。試題為:《平權衡賦》《風光草際浮詩》。放進士三十二人,其中柳宗元與劉禹錫相知。又登鴻詞科,識李絳。

貞元十年(794) 二十三歲

向權德輿獻文。

貞元十一年(795) 二十四歲

中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書。

貞元十三年(797) 二十六歲

父卒於揚州。葬父於滎陽。途中為撰《訊甿》采集素材。

貞元十六年(800) 二十九歲

入杜佑幕。夏,為徐泗濠節度使掌書記。經曆戎馬生活數月。秋,改為淮南節度使掌書記。

貞元十七年(801) 三十歲

仍為淮南節度使掌書記。代杜佑撰表、狀多篇。與李益、張登、段平仲等交遊。

貞元十八年(802) 三十一歲

調補京兆府渭南縣主簿。代京兆尹韋夏卿撰表、狀多篇。與柳宗元、韓泰聽施士訇講《毛詩》。

貞元十九年(803) 三十二歲

在渭南縣主簿任。閏十月,入為監察禦史。舉崔群自代。卜居於長安光福坊。與韋執誼、王叔文、韓愈、牛僧孺等交遊。與令狐楚通訊唱和。代宰相杜佑、京兆尹李實、東都留守韋夏卿、禦史中丞李位撰表、狀多篇。

貞元二十年(804) 三十三歲

在監察禦史任。兼領監祭使,與李程等交遊。作詩贈張薦、王涯。代禦史中丞武元衡撰表、狀多篇。

唐順宗永貞元年(805) 三十四歲

正月,仍為監察禦史。二月,兼署崇陵使判官。四月,轉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仍兼崇陵使判官。舉柳公綽自代。王伾、王叔文、劉禹錫、柳宗元等組成政治革新集團。遭竇群彈劾。八月,順宗禪位,憲宗即位。九月,劉禹錫貶連州刺史。過江陵,遇韓愈。十月,再貶朗州司馬。革新集團成員被貶者十人,史稱“二王八司馬”。是年,代杜佑撰表多篇,又作《救沉誌》等。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 三十五歲

在朗州司馬任。居於招屈亭之旁。與顧彖、董頲等交遊。上書杜佑。八月,憲宗詔:劉禹錫等八人,“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時王伾已病卒,王叔文賜死。

元和二年(807) 三十六歲

在朗州司馬任。撰並書乘廣禪師碑。

元和三年(808) 三十七歲

在朗州司馬任。撰《複荊門縣記》。得柳宗元寄文。與白居易通訊唱和,作《翰林白二十二學士見寄詩一百篇,因此答貺》。

元和四年(809) 三十八歲

在朗州司馬任。托程異獻詩於李吉甫。

元和六年(811) 四十歲

在朗州司馬任。呂溫卒,作詩哭之。撰《董頲集紀》《辯易九六論》。

元和七年(812) 四十一歲

在朗州司馬任。又上書杜佑。撰董頲墓誌銘、顧彖墓表。

元和八年(813) 四十二歲

在朗州司馬任。與竇常唱和。上書李絳、武元衡。竇群過朗州,劉禹錫代撰謝上表。

元和九年(814) 四十三歲

在朗州司馬任。代竇常撰《武陵北亭記》。劉禹錫在朗州期間重要論文有《天論》等,賦有《謫九年賦》《望賦》《何卜賦》《砥石賦》《楚望賦》等,詩有《武陵書懷五十韻》《遊桃源一百韻》《桃源行》《泰娘歌》《競渡曲》《采菱行》《陽山廟觀賽神》等。與柳宗元、元稹、楊歸厚等通訊唱和,與僧交遊。

元和十年(815) 四十四歲

二月,與柳宗元等奉詔回長安。作《傷獨孤舍人》《酬楊侍郎憑見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等詩。三月,複出為播州刺史。因裴度請,改連州。殷堯藩有詩送別。途中與柳宗元唱和,至衡陽分路。五月,抵任。撰《謝上連州刺史表》,謝武元衡、張弘靖啟。六月,武元衡被刺,作《代靖安佳人怨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