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5章 附錄 司馬光年譜(2)(1 / 3)

右諫議大夫、翰林學士、知製誥兼侍讀學士。正月八日,英宗崩,神宗繼位。正月,權知貢舉,在鎖院中的司馬光不知朝中正暗中進行“倒閣”行動,出貢院後不明不白地卷入其中,職務在翰林學士和禦史中丞之間倒騰。是年四月進《前漢紀》三十卷。十月奉命赴邇英殿進讀《資治通鑒》,神宗欽賜書名並親自為《資治通鑒》作序,將潁邸(神宗登極前為潁王)書籍三千四百零二卷提供給書局做參考。

熙寧元年(1068) 五十歲

原官加權知審官院,提舉司天監。神宗有誌改革,但司馬光進讀也好,上疏也好,講的都是禮治、德治,排除治術,這讓神宗失望。翰林學士王安石到任,第一次麵見神宗便提出“擇術為先”。就此立起保守與變法兩麵大旗。兩人的直接衝突首先在阿雲案的判決上開始,接著又在是否批準宰執辭郊賜的問題上交鋒。司馬光上《乞聽宰臣等辭郊賜劄子》,王安石的意見針鋒相對,最後爭到神宗麵前,司馬光有《邇英奏對》記載此事。

熙寧二年(1069) 五十一歲

職務同上。王安石被任為參知政事,設立製置三司條例司,推行變法。保守派展開對王安石攻擊,第一個彈劾者為禦史中丞呂誨,六月被貶出朝。司馬光作《上體要疏》,指出設立條例司,推行變法,有悖政體,有違治國之要,舉起了反變法的理論大旗。

熙寧三年(1070) 五十二歲

與王安石的矛盾白熱化。原宰相韓琦從河北上疏指出青苗法的三大問題,神宗開始猶豫,王安石請辭,神宗不準,令司馬光寫敕書,司馬光滿腔怒氣,所寫敕書言辭尖刻。神宗為搞平衡,二月任司馬光為樞密副使,司馬光九辭而不受命,神宗親自請他受命,他以廢除一切新法為接受前提,無奈作罷。司馬光的辭樞密副使之舉,使其在保守派中威望達到巔峰。在辭樞密副使之同時,先後作《與王介甫書》《與王介甫第二書》,批評王安石變法是“用心太過”、“自信太厚”,王回以《答司馬諫議書》,司馬光給他第三書,王未回信,從此二人絕交。同時,司馬光利用經筵講課,借古諷今,反對變法。九月二十六日,司馬光以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集賢殿修撰知永興軍(西安),十一月四日到職。行前作《奏彈王安石表》《乞免永興軍路苗役錢劄子》《乞不令陝西義勇戍邊及刺正兵劄子》《乞留諸州屯兵劄子》等。《資治通鑒》書局留在京師,但人員發生變化。劉攽因反對變法而被貶出京城,劉恕因要照顧年邁雙親回江西南康軍監酒稅,繼續編書,新調知縣範祖禹接替劉攽。司馬光進《後漢紀》三十卷、《魏紀》十卷。是年,其子司馬康(以侄子過繼)以明經科中第。

熙寧四年(1071) 五十三歲

知永興軍,四月十八日改判西京(洛陽)禦史台。在西安作《諫西征疏》《乞罷修腹內城壁樓櫓及器械狀》《乞不添屯軍馬》《奏乞所欠青苗錢許重疊倚擱狀》等,均與朝廷相抵牾,不得不要求辭職,在辭職報告中對王安石痛加斥責。他隻做了五個月的知軍(其中兩個月等待新命令,實際工作三個月)。是年王安石為相。司馬光到達洛陽後,五月十日,呂誨病危,臨終囑咐司馬光反變法事尚可為。司馬光作《右諫議大夫呂府君(誨)墓誌銘》《祭呂獻可文》,攻擊王安石,嚇得“同年”、書法家劉航不敢書石,劉航子劉安世挺身而出,為之書石。劉安世因此成司馬光高足。其嶽父張存去世,司馬光作《禮部尚書張公(存)墓誌銘》《祭張尚書文》《張尚書葬祭文》。

熙寧五年(1072) 五十四歲

判西京留台。正月,《資治通鑒》書局遷至洛陽,範祖禹隨局來洛。司馬光從此專心編書。是年,為呂誨奏疏集作序,研究古投壺遊戲,以禮治觀點修改遊戲規則,著《投壺新格》。與易學大師邵雍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