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自己一向不喜讀“資料開會”式的人物傳記,覺得總得從史料中提純出一點新意與思考吧?此前,筆者有過五部傳記作品問世,就想做點這方麵的嚐試;這次得了寫《範仲淹傳》的機會,也就再試一把。有什麼體會嗎?那是有點。
對傳記作者來說,收集、整理相關靜態資料不是最重要的,或者說,大量的案頭工作不是最重要的;而現場采訪,實地踏勘,到傳主曾經生活過的時空裏走一走,看一看,甚至是聞一聞,才是最要緊的。也許,你搞不到多少新發現的文字資料,找不到幾個知情人物,甚至見不到一點兒被歲月無情消磨掉的遺跡遺物。不過,這不要緊,不會白跑的。隻要你進入傳主曾經的生命場,就必然會感受到他的氣息、他的經曆、他的思考以及他所有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人生百味;他也會主動地跑出來與你對話,真心傾訴,敞開心扉……這種互動交流已然洗盡鉛華,超越功利,超越時空,再無雕飾,是一種真正的心靈對話。正是在這樣的心靈碰撞之中,忽有火花迸出,忽有激情噴湧,瞬間盤活你的所有案頭資料,化作奇思妙想,造出佳構麗篇,你的創作頓時變成一份多麼難得的精神享受啊!
這次,在筆者努力尋求與傳主範仲淹進行現場心靈對話的兩個多月行走中,曆經七省二十九地,結識數十位當地朋友,這些沐浴過範先賢生命的靈秀風水,這些成全過範先賢人格與功業的父老鄉親的後代,是我得以完成這趟心靈旅程的最大和最好的憑借。為此,筆者要在這裏衷心致敬與致謝。另外,筆者當年的礦友劉建中和路耀華先生,為筆者整理這份心靈對話並最後完成《範仲淹傳》,提供了充滿情誼的得力幫助,在此一並致謝。
2014年4月19日於太原學灑脫齋
[1]即範仲淹,“文正”為其身後諡號。
[2]據《長山縣誌》載,朱文翰“元配楊氏,贈恭人”。初氏還是楊氏,留待考據家。
[3]語出範仲淹《乞以所授功臣勳階回贈繼父官奏》。
[4]此處非鄒平長山。
[5]專管酒業專賣。
[6]此說法當然也有異見,曹振武先生《鄉鎮村誌芻議》就說,江蘇泰州的《西溪鎮誌》才是最早的。
[7]長山縣,現為長山鎮,屬鄒平縣管轄。
[8]指朱文翰。
[9]此處請特別注意,琴劍乃先秦士子心愛之物,無不仗劍而行,以天下為己任,撫琴覓知音,寄托高遠之誌。青年範仲淹刻意追求自由博大的古士之風,形成貫穿他一生的精神訴求和個性特色,非常值得探究。筆者將在後文中不時有所研判與點評。
[10]今陝西省西安市南。
[11]也有作“二合”者。
[12]下文引文為省筆墨,原文“前奏”部分略有刪節。
[13]司馬光《涑水記聞》載有此典,不過“大官”為“顯官”二字。
[14]指專門研究一種經書者參加的科目。
[15]見朱鴻林《範仲淹與鄒平·南都求學》。
[16]所謂帝王文化,用當代中國民間學者林鵬先生在《平旦劄》中所說,“尊商韓,崇秦政,暴力至上,專製至尊,此乃帝王思想之靈魂,中國曆史之主幹。”
[17]即六經的原教旨。
[18]《周易》由《經》和《傳》兩部分組成,《易傳》是對《周易》的注釋,司馬遷稱之為《易大傳》,共有十篇,所以亦稱《十翼》。張岱年先生在《中國哲學史史料學》說:“在先秦典籍中,《易大傳》是思想最深刻的一部書,是先秦辯證法思想發展的最高峰。”
[19]範母謝氏被贈吳國夫人。
[20]“大中祥符丙辰”是公元一〇一六年,與樓鑰所記“天禧元年丁巳”的公元一〇一七年”略異。
[21]仲淹父墉,追封為周國公。
[22]範仲淹在朱家排行老六,富弼等哥們兒呼他“範六”即由此。六嬸即範仲淹原配夫人李氏。
[23]另有一百八十裏之說。
[24]二〇四國道起點為山東煙台,終點為上海,全程一千〇三十一千米。
[25]五代亂世,文教不興,校舍大多荒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