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作為明末清初最傑出的學者之一,不僅在哲學方麵有很大成就,在其他方麵如文學、史學、經學方麵也有很大影響。他一生留下著述三百多卷,共計九百餘萬字,除本書涉及到的哲學著作外,還有很多詩學著作如《唐詩評選》《明詩評選》《薑齋文集》《落花詩》《洞庭秋詩》《仿體詩》等,詩論專著如《南窗漫記》《夕堂永日緒論外篇》等合編為《薑齋詩話》,史學著作如《永曆實錄》《宋論》《春秋家說》《春秋世論》等,另外,王夫之還寫過雜劇《龍舟會》,可見其著作內容之多、範圍之廣。他的一生,除了作為一個哲學家總結了我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外,還作為一個文學理論家與葉燮一起,被稱為中國美學史上的雙子星座,他的詩論和美學思想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深入研究。
王夫之一生取得了諸多成就,但奠定其曆史地位的終究是他的哲學。他吸收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優秀成果,創立了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相結合的博大精深的哲學體係,還建立了能與所、格物與致知、知與行等辯證的認識論體係,並運用他的這些理論透徹地分析了人性和曆史,提出了很多前人未涉及的新範疇。可貴的是,王夫之敢於向權威挑戰,對經典的老莊虛無學說、漢代的天人感應、佛學的出世思想、理學的天理人欲觀、陸王的心學及曆史退化論等都做出了深刻的批判,將事物的本來麵貌揭示出來,給後人指引了正確的方向。可以說,王夫之的思想彙集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他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批判總結者和最高發展者。雖然王夫之一生隱居著述、與世隔絕,但他的作品一經後人發現,便如轟雷震響大地,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正像譚嗣同所說的:“萬物招蘇天地曙,要憑南嶽一聲雷”(《論六藝絕句》),他還這樣高度評價了王夫之的曆史地位:“五百年來學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清代學術概述》)王夫之還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批判總結者,是近代啟蒙思想的先驅。章太炎曾說過:“當清之季,卓然能興起頑懦,以成光複之績者,獨賴而農一家而已。”(《船山遺書序》),可見王夫之對清朝和近代的影響之大。首先,王夫之強烈的漢民族的自尊心支持他一生反對清朝統治,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和民族獨立的思想不僅增強了民族自豪感,還對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國家統治腐朽,民族危亡的時刻,很多仁人誌士受到王夫之思想的鼓勵,章太炎稱讚他為“民族主義之師”(《章太炎政論選集》),孫中山說他:“嚴《春秋》夷夏之防,抱冠帶沉淪之隱,孤軍一旅,修戈矛於同仇……而義聲激越,流傳人間……”(《中國同盟會本部宣言》)。其次,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對後世的革命家有啟迪作用。他主張限製君主的權力,認為天下不是君主的私人財產,否定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認為“王者臣天下之人而效職”,引發了後世的民主思想。他主張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提出“寬民”政策,對生民立命的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再次,王夫之的實學觀念發展成後代經世致用的新學風,對後代廢除科舉起了推動作用,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梁啟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近代之學術》中說道:“乾嘉後,漢學家之說經,往往有自矜創獲,而實皆船山諸經稗疏所已言者,故船山亦新學派之一導師也。”認為王夫之對後代的新學風有引導作用。此外,王夫之提出理欲皆是人的天性的一部分,肯定了人的欲望的合理性,這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簡直可與西方的文藝複興相媲美,後世的譚嗣同、戴振等人直接繼承了他的這一思想,用其作為思想改革的武器。他對後世的影響十分廣泛,總的說來,王夫之精深的理論和辯證的思想已經升華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成為後世學習的典範。
王夫之的思想,是17世紀特殊曆史條件下產生的時代精華。他生前或四處流亡,或隱居荒野,全部著作都沒有機會麵世,直至去世,一些著作才逐漸整理刊印出來,但是,由於時代原因,他的作品一直沒被重視起來。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一些進步思想家積極尋求民族自救的思想武器,國人才得以逐漸接觸到王夫之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