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抱怨毀了你

三毛說過:“愛抱怨是影響職業生涯的通病之一,抱怨的人並不是不善良,但是絕對不會受歡迎。偶爾抱怨一次人生可能是某種情感的宣泄,也無不可,但是習慣性的抱怨而不謀求改變,便是不聰明的人了。”

其實,抱怨是最沒影響力的語言

想想一下,我們在滿腹牢騷時,能得到什麼呢?對上司滿腹牢騷時,上司覺得像你這樣的員工很難纏,公司的規定自有他的道理,獎金的分配也自有他的道理,你這樣滿腹牢騷,是對誰不滿意呢?從此後,一個不好的印象就留在他那裏,這對你會有什麼好處呢?答案是一點都沒有,非但沒有,還有可能因為你的一兩句抱怨,在以後的工作中,失去更多升職和加薪的機會。那麼對於同事也是如此,你的牢騷滿腹,隻能讓他們認為你這個人一點都不沉穩,稍微有一點不順,就會心懷不滿。一個人想方設法讓別人覺得自己有修養還來不及,為什麼要用一兩句毫無作用的牢騷來毀掉自己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良好形象呢?

沒有人會喜歡牢騷滿腹的人,相比於沒有信心的人來說,很多人喜歡那些充滿信心,遇到困難也毫不氣餒更不會怨天尤人的人。

人在職場打拚,總會由於利益分配不均、受到排擠或者不適應工作環境等因素,覺得不如意、不公平。這時,最直接也最容易出現的反應就是抱怨。

在某種程度上,抱怨是一種合情合理的心理宣泄。當心裏充滿怨氣時,不抱怨反而會憋得難受,甚至會憋出疾病,而抱怨之後,怨氣也能得到釋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抱怨是心靈的鎮痛劑,能緩解心理壓力,使失衡的心理暫時處於平衡,對身心健康也有一定好處。

然而,過多的抱怨,對職場生涯卻有害而無益。

史蒂芬是一家汽車修理廠的修理工,從進廠的第一天起,他就開始喋喋不休地抱怨,什麼"修理這工作太髒了,瞧瞧我身上弄的",什麼"真累呀,我簡直討厭死這份工作了"……每天,史蒂芬都在抱怨和不滿的情緒中度過。他認為自己在受煎熬,在像奴隸一樣賣苦力。因此,史蒂芬每時每刻都竊視著師傅的眼神與行動,稍有空隙,他便偷懶耍滑,應付手中的工作。

轉眼幾年過去了,當時與史蒂芬一同進廠的三個工友,各自憑著精湛的手藝,或另謀高就,或被公司送進大學進修,獨有他,仍舊在抱怨中做他討厭的修理工作。

在職場中,如果你是真有才能,總有一天會被老板發現的,即使老板不能發現,你也可以通過一些有用的機會去充分地展示自己。一味地抱怨,並不能讓你得到利益或好處,相反,它會讓你失去很多機會,甚至是丟掉工作。

其實,不管走到哪裏,你都能發現許多才華橫溢的失業者。當你和這些失業者交流時,你會發現,這些人對原有工作充滿了抱怨、不滿和譴責。要麼就怪環境條件不夠好,要麼就怪老板有眼無珠、不識才,總之,牢騷一大堆,積怨滿天飛。殊不知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如此惡習使他們丟失了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使自己發展的道路越走越窄。他們與公司格格不入,變得不再有用,隻好被迫離開。你如果不相信,可以立刻去詢問你所遇到的任何十個失業者,問他們為什麼沒能在所從事的行業中繼續發展下去,十個人當中至少有九個人抱怨舊上級或同事的不是,絕少有人能夠認識到,自己之所以失業是失職的後果。

“前程無憂”網站曾進行過一個有關“一網打盡,職場通病”的調查,結果顯示,愛抱怨是影響職業生涯的通病之一。過半數的受調查者認為,愛抱怨是受到老板冷眼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來說,私下跟別人抱怨等於出賣自己,一旦老板對你有了愛抱怨的印象,你的職業前景就堪憂了。實際上,任何老板都不喜歡亂抱怨的下屬,因為抱怨會讓上司覺得你自私、消極、自以為是。甚至有的老板直言:“怨夫(婦)”是削減職員時首先考慮的對象。

抱怨除了會引起老板的不滿外,還會影響與一般同事的關係。過多的抱怨可能會讓人望而生畏,退避三舍。向別人抱怨自己遭受的不公,剛開始可能會有人表示同情,但往往發莫能助,而越來越多的抱怨最終隻會拉遠與他們的關係。

其實,抱怨隻是你失敗的一個借口,是逃避責任的理由。這樣的人沒有胸懷,很難擔當大任。仔細觀察任何一個管理健全的機構,你會發現,沒有人會因為喋喋不休的抱怨而獲得獎勵和提升。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想像一下,船上水手如果總不停地抱怨:這艘船怎麼這麼破,船上的環境太差了,食物簡直難以下咽,以及有一個多麼愚蠢的船長。這時,你認為,這名水手的責任心會有多大?對工作會盡職盡責嗎?假如你是船長,你是否敢讓他做重要的工作?

第七章 有錯即改,不事推諉

神仙都有犯錯時,更何況人呢?但是,有錯不改那就你的錯了。錯誤、失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沒有負責任的態度。失誤不需要借口,找“替罪羊”隻會為你的成功添加障礙。正視自己的失誤,擔起責任,主動承擔失誤,這樣才能贏得信任和人脈,為自己的成功添磚加瓦。

開啟新生命的責任法則

世無完人,神仙都會犯錯。麵對錯誤有人用一個謊言加一堆借口來推諉,有人選擇了麵對承認和改正,於是就造就了不一樣的人生,改下的會重新獲得新的“生命”,受人尊敬。推諉的隻會或自己推到站到懸崖的邊緣。

童話《綠野仙蹤》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桃樂絲、獅子、機器人、稻草人前往翡翠城尋找奧芝大法師,希望從他那裏獲得解決難題和實現願望所需要的勇氣、決心和智慧。奧芝大法師隻告訴他們一個簡單的法則:“能夠實現所追求目標的力量,其實就在自己身上。”每個人本身都有力量來解決難題,法師是幫不了什麼忙的。

這就是能為自己開啟新生命的“奧芝法則”。

正視問題,解決問題,著手完成和實現目標,的確需要勇氣、方法、決心、智慧和訣竅,而這些,其實都已經藏在我們身上,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努力,來挖掘潛藏在自己身上的能力。

美國知名心理谘詢師韋恩?戴爾博士說:“把責任往別人身上攤,等於將力量拱手讓人。”

我們必須學會尋找並承擔起責任,積極地尋找任何一點我們能夠承擔的責任,要勝任並愉快地承擔起這個責任,絕不要想通過躲避棘手的事情而獲得順利。

當一個人敢於承擔自己的責任時,他就會提高完成這項工作的信心,他的能力也會隨之增加。

那些貌似沒有責任的生活就會讓人感到輕鬆嗎?不一定!事實是逃避責任的代價可能還會更高。不想承擔責任的生活看起來似乎很輕鬆、很舒服,但是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因為在很多時候,不承擔責任,往往會成為別人腳上的足球;不承擔責任,往往必須依照別人編寫的劇本生活。

有些事情發生,可能會讓我們的身體痛苦,或者造成經濟上的損害,造成我們的擔憂。但重點不是發生了什麼事,而是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反應。同樣道理,不管我們遇到什麼事,或是我們在做決定時,也是如此。

我們必須對自己的反應與看法負責任,隻是常常難以承認對自己的反應具有掌控權,尤其是那些負麵的自我反應。吵架的時候,我們常會說是別人先挑起事端的,對於吵架和打架,該負責任的一定不是我。但是吵架沒有意義啊!一條毒蛇咬了自己,如果還要急著去捕捉那條毒蛇,隻會讓蛇毒更快地蔓延全身。而此時最好的解決方法是,立刻想辦法解毒。與其跟著吵架,不如立刻“解毒”。我們可以決定我們對這件事的看法,或者可以問問自己:對方的行為會不會隻是因為雙方之前的芥蒂所產生的反應呢?

我們的反應就是對整件事的回答,同時也要對這個回答負責任。責任在英文裏拚作responsibility,其中蘊涵著response(回答)和ability(靈巧性)。所以在英語裏,責任的意思就是:靈巧的回答。用吵架來回答吵架,用打架來回應挑釁,顯然不是理想的解決方法。

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推卸責任,可是為什麼大家都不想負責任呢?我們不負責任,是必須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因為在很多時候,不承擔責任,往往會成為別人腳上的足球;不承擔責任,往往必須依照別人編寫的劇本生活。

麵對生活的失敗、麵對想要逃避的責任,我們常會聽到種種原因,比如:

“這都是基因的錯。”

“這都是父母親的錯。”

“這都是環境的錯。”

一個年輕人殺死了兩個人,記者問起他的生活以及他犯案的動機,他告訴記者,他生長在一個“破碎”的家庭。在他的記憶裏,父親總是喝得醉醺醺的,還總是打他的母親。他們一家都是靠父親偷竊過活,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從六歲開始偷竊的原因了。他在犯下這起殺人案之前,便已因蓄意謀殺被判刑。訪問的最後,他說了這麼一句話:“在這種條件下,你能期望出現不同的我嗎?”

不過這位年輕人還有個雙胞胎弟弟。記者知道之後,也前去訪問他。記者驚訝地發現他與他哥哥是完全不同的人。他是一位律師,享有卓越的聲譽,同時還是社區的知名人士。已婚的他育有兩個小孩,生活倒是很美滿。

覺得很不可思議的記者問他這一段路是怎麼走過來的。他陳述了他哥哥所描述的一樣的家庭背景,但是在訪問的最後,他卻說:“經曆了多年那樣的生活,我能預感到這樣的生活會把我帶往什麼樣的地方去。因此我開始思索,在這種條件下,要如何創造不同的我呢?”

同樣的基因、同樣的父母、同樣的教育與同樣的環境,卻有不同的看法和截然不同的反應。為什麼在同樣的條件之下的兩個人會走出完全不同的道路呢?或許他們都曾經認識某個人,帶給他們正麵的影響力,隻是其中的一個把他的話聽進去了,另一個則把他的話當作耳旁風;或許他們都曾經擁有一本好書,也都開始閱讀這本書,但其中一個讀了進去。另一個則把書束之高閣。究竟結果會如何,我們不得而知。總而言之,他們實實在在走出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路,因為一個是在逃避責任,一個是在麵對責任。

奧芝大法師並不能給我們勇氣、決心和智慧,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麵對的責任,不回避、不逃跑。

借口是一把雙刃劍

美國教育家戴爾?卡耐基曾說:“愚者逃避責任,更愚者轉嫁責任。”

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也說過:“就算你注定要做個掃大街的清潔工,也要對自己的職責全力以赴,就好像米開朗琪羅作畫、貝多芬作曲或是莎士比亞寫詩那樣投入。傾注全力達到最高的工作成就,讓每個人都為你駐足讚歎:這個清潔工真傑出。”

麵對自己的錯誤,有人選擇逃避或轉嫁給別人;有人選擇了自己解決問題。這兩種不同的態度,往往會造就不同的人生。

麵對錯誤,借口可使我們暫時逃避問題,卻銷蝕了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知道那些喜歡尋找借口的人是從哪裏養成這種習慣的,這些借口又能給他們帶來什麼樣的好處呢?或許是他們認為這樣說會給他們的心理帶來些許安慰,或許出於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不管怎樣,但有一點肯定是很清楚的,任何借口都是不負責任的,它會給對方和自己帶來莫大的傷害。

真誠地對待自己和他人,是明智和理智的行為。有些時候,為了尋找借口絞盡腦汁,不如對自己或他人說“我不知道”或說“我錯了,對不起。”這才是誠實的表現,也是對自己和他人負責任的表現。這在某些方麵恰恰又是自信的表現。一個人在失去了自信的時候,容易為自己找出很多借口,這其實是一種逃避、懦弱、懦夫的行為。

麥肯錫谘詢顧客埃森?拉塞爾的一次經曆很能說明問題。

“有一天早晨,我們的客戶——一家名列《財富》500強的製造業公司召開了一個重要的項目推介會。我們的項目主管約瀚和整個團隊成員把說明情況的各個不同的部分都過了一遍。我把自己的這一部分已經過完了,前一天晚上我一直忙到淩晨4點才把它整理完。當時我是筋疲力盡。當討論轉向另一個部分時(這一部分與我無關,而且我對這一部分也知之甚少),我的腦子開始拋錨了,一個勁地想睡覺。我可以聽見團隊的其他人在討論不同的觀點,但話從我的頭腦裏滑了過去,就像水從小孩的手指間流過去了一樣。

突然,約翰問了我一句:‘那麼,埃森,你對蘇茜的觀點怎麼看?’我一下就驚醒了。一時的驚嚇和害怕妨礙了我集中精力回憶剛才所討論的內容。多年在常春藤名校和商學院練就的反應讓我回過神來,我提出了幾條一般性的看法。當然,我所說的也許隻能算是馬後炮。

如果我告訴約翰‘我沒有什麼把握——以前我沒看過這方麵的問題’,我可能會好一點,甚至我這樣說也行:‘對不起,我剛才思想拋錨了。’我想他會理解的,他以前一定有過同樣的經曆,就像在麥肯錫工作的其他人一樣。相反,我卻想蒙混過去,結果便是自己信口開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