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若水依法平錯案
錢若水(960—1003年),字澹成。河南新安人。宋朝雍熙年間(984—988年)進士。至道初年,以右請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真宗時又升任工部侍郎,並以本官充集賢院學士、判院事。司馬光在《涑水紀聞》中記載了他在任同州推官(即知州的僚屬和助手)時頂著上司的壓力平息冤案的事情。
錢若水任同州推官時,他的上司是一個心胸狹隘、性情急躁的人,處理問題總是主觀臆斷,經常發生錯誤。每次遇到這種情況,錢若水總是同上司極力爭辯,但總是得不到好的結果。
有一次,知州處理錯一個案子,錢若水發現問題後又向知州提出來,但知州不采納他的正確意見。錢若水就對知州說:“我們少不了又要陪著你挨罰。”後來,案件果然被駁回,同此案有關的官員均受到了處罰。知州雖然當時感到慚愧並對他們表示歉意,但事後依然如故。
一天,一個富家女奴出走逃亡,不知去向。女奴的父母到州裏告狀,知州命錄事參軍辦理此案。錄事參軍過去曾向這個富家借錢被拒絕,早對富家懷恨在心。在審案過程中,就武斷地說是富家將女奴害死,棄屍河中,屍體隨水漂走了,無法查找。於是,富家父子數人有的被定為主犯,有的被定為主謀,按律都應處以死刑。富家父子均不認罪,錄事參軍就施以重刑,最後富戶父子被屈打成招,承認了罪行。定案後,錄事參軍將案子上報知州,知斷案不能憑借著自己的主觀臆斷,要講究法律、證據。錢若水嚴格要求辦案質量,實際上也就是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因為他知道國家的律法高於一切,能做到不冤枉一個好人,也不放過一個壞人,也是執法者的最高境界了!
高梁河之戰
太宗為奪回五代時後晉石敬瑭割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等地區),於太平興國四年五月平北漢後,未經休整和準備,即轉兵攻遼,企圖乘其不備,一舉奪取幽州。宋軍於二十二日回師河北,二十九日大軍雲集鎮州(今河北正定)。六月十三日,宋太宗率軍數十萬兼程北上。遼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為阻止宋軍北進,率軍迎戰於沙河(今河北易水),被宋軍擊敗。二十三日,宋軍兵臨幽州城下。幽州城堅壘固,方圓一萬五千餘米,由遼南京留守韓德讓等率8萬士兵駐守。南院大王耶律斜軫軍屯於得勝口(今北京昌平西北),得知奚底軍敗,為避宋軍鋒銳,遂以奚底之青色軍旗置於得勝口誘敵。宋軍輕敵冒進,斜軫設伏兵襲其後,宋軍受挫。二十五日,宋軍以少數兵力與斜軫軍相持於清沙河(今北京清河地區),集中主力四麵圍攻幽州城。在宋軍強大攻勢下,城中人心浮動,遼鐵林都指揮使李劄盧存率部出降,城中更加不穩。時屯兵燕山後的遼將耶律學古率兵趕來救援,城中稍安。宋軍攻城不下,太宗於二十六日領兵轉至城北打斜軫軍,激戰竟日,斜軫軍敗退。三十日,宋軍再次攻城,三百餘人一度登上城頭,被學古軍擊退。宋軍頓兵堅城之下,將士倦怠厭戰。
六月三十日,遼景宗耶律賢得知幽州被困,急令援北漢回師途中的耶律沙往救,又命耶律休哥率五院精騎增援。七月初六,耶律沙軍先抵幽州城外,與宋軍戰於高梁河畔,被宋軍擊敗。宋軍乘勢追擊,時近黃昏,休哥軍人持兩炬突然由間道而至,宋軍不備,休哥與斜軫合軍分左右兩翼向宋軍猛烈反擊,城中的耶律學古軍聞援軍至,亦開城出擊。宋軍三麵受敵,頓時大亂,全線潰退,死者萬餘人,宋太宗乘驢車逃走。遼軍追至涿州(今河北涿縣)乃止。
《濟源縣裴公亭》
錢若水
裴相亭成未退身,空煩舞袖與歌塵。至今亭下蕭蕭竹,似對秋風怨主人。
唐介依法斷糾紛
唐介(?—1071年),字子方,江陵(今江蘇南京市)人。他在年輕時曾做過沅江縣知縣、嶽州知州、任丘知州和德州通判;中年後開始在中央政府任職,先後擔任過諫官、禦史、龍圖閣直學士知太原府和參知政事。由於他遵紀守法,秉公辦案,被時人譽為“真學士”。
唐介始任沅江知縣時,有一天,衙門外突然有人擊鼓喊冤。唐介升堂問案,方知此人為縣民龍氏之子。
此前,龍氏因與他人發生田產糾紛,曾上訴到縣衙。可氣的是,前任知縣昏庸無為,未辨明事實,便將龍氏定為誣告,加以罪徒至死。其子不服,屢屢到縣衙鳴冤,但始終沒能昭雪;而今一聽新縣令上任,遂又含恨而來。唐介弄清原委後,立即決定重審此案。於是,他親自深入民間,多方查核事實;還去郊外田野,照田契進行實地丈量。接著,將有爭議的田產進行了合理分割,為死者正了名,並命人對他進行了厚葬。其結果,不僅使爭議雙方心悅誠服,左鄰右舍也無不拍手稱快。
唐介就任嶽州知州之初,當地有位姓李的人家,雖有家產萬貫,卻並未為富不仁。一些州縣官吏因為患了“紅眼病”,經常找些借口前去他家敲詐勒索。後來,為達到全部侵占其資產的目的,竟誣陷他每年都殺家奴以祭鬼神,將其全家老少一百多人悉捕入獄,並施以種種酷刑逼供。然而,捏造畢竟是假的,因缺乏證據而使此案久拖不決。
唐介到任後,上司鑒於他“以其治有能名”,便將此案移交於他。為此,他一連幾天幾夜審閱案宗,傳訊證人,嚴加考究,迅速查明這是一樁不法之吏製造的特大冤案。於是,唐介馬上予以平反昭雪,並準備嚴懲有關汙吏。然而,唐介的前任卻反咬一口,指責唐介徇情枉法,並上訴到朝廷。宋仁宗趙禎見案情複雜,遂命殿中侍禦史方偕去嶽州複審。虧得方偕一一核驗後,維持了唐介的判決,從而使李氏一家獲得赦免,並使那群魚肉百姓的不法之徒全都被繩之以法。
唐介為官辦案始終依法而為,在繁雜的案件中不糊塗,在強壓麵前不屈服。
唐介用他的一生踐行了為官者應有的準則,不冤枉一個好人,也不放過一個罪犯。
唐介與王安石
熙寧元年(1068年),唐介拜為參知政事。宰執政府。這年,神宗皇帝想起用王安石,唐介說王安石難當大任。皇帝說: “(王安石的)文學才能不足以任用嗎?政治能力不足以任用嗎?經術不足以任用嗎?”唐介回答說:“王安石雖然有學問但泥古不化,所以言論不切實際。如果讓他執掌政事,一定會有許多變更。 ”自王安石執掌政事後,唐介多次與他爭論。王安石竭力辯解,而皇帝讚同他的主張,唐介不勝氣憤,背上發疽而死,時年六十歲。
唐 介
(宋)王令
以諫得罪者為誰,四海多作唐介詩。
俗兒口狹文字碎,欲狀介事語反卑。嗟嗟我亦介之徒,此恨不助掀目眉。三更燈死百慮息,四睫不交雙目眵。推枕起坐壯介節,以手捫臆為介思。信乎介亦壯男子,直能金鐵其肝脾。雷霆之怒萬鈞重,人主之威猶過之。一語所犯百死在,要領可斷族可夷。堂堂介也人之難,不畏所畏將所持。奉書入奏伏文陛,身視赴死如食飴。麵折庭諍語論險,直舌鐵硬堅不移。天子怒叱大臣語,眾笏交抵侔戈揮。如何麵笑目不瞬,氣不略讋顏怡怡。即日議下得遠斥,中使臨遣監妻兒。奈何左右口吻毒,隻有死請無還辭。然今天子甚明聖,雖暫盛怒終複歸。嗚呼能對治亂監,介也能擦其瑕疵。語曰五諫吾從諷,仲尼逮有激而為。後世巽懦祿位徒,緣此粉飾屍素非。必也事有不得已,宜乎訖死爭不回。偉哉介也已不朽,日月為字天為碑。寄語瑣瑣媒孽子,介縱蹈死吾何悲。
廉希憲不畏權貴
廉希憲(1231—1280年),元代政治家,維吾爾族。其祖上均為高昌世臣。成吉思汗興兵崛起時,父布魯海牙投附蒙古。後於燕京(今北京)、真定(今河北正定)任職,接觸到中原文化。他出生時,正值其父拜燕南諸路廉訪使,遂以官為姓,子孫皆姓廉。
至元十一年,元世祖任命廉希憲為北京行省平章政事。
其間,有一個西域人自稱是駙馬,在城外設營,拘係有錢的人,誣說他們的祖父曾借貸過他的錢,逼迫他們償還。民眾上告到行省,廉希憲命令拘捕。那人大怒,騎著馬到了行省的大堂之上,坐在榻凳上,廉希憲命人將他揪下來,按跪在地上,然後責問他說:“法律規定不準私設刑獄,你是什麼人,竟然膽敢擅自拘捕人?”命令用器械拘係他。那人非常惶恐,連連求饒,國王頭輦哥也為他說情,廉希憲才稍稍寬限些,讓他回去候審。那人回去後,帶領他的全部人馬,連夜逃走了。
不久,元世祖詔命國王頭輦哥歸國,讓廉希憲獨自管理行省事務。一次長公主和國婿入朝,縱情地在郊野打獵,嚴重地侵擾了民眾的生活和利益,廉希憲當麵對國婿說,要把情況上奏給皇帝。國婿驚恐萬分,急忙入內告訴公主,公主用酒招待廉希憲,說:“隨從之人打獵侵擾了百姓,我不知道。請讓我用一萬五千貫錢賠償百姓的損失,希望你千萬別派遣使者上奏皇上。”自此以後,權貴們路過這裏,都不敢驕縱擾民了。
廉希憲情係百姓疾苦,不畏權勢,依法辦事,他的這種行為體現了一代忠臣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
紅巾軍起義
紅巾軍起義是爆發於元順帝至元十一年(1351年)的一次農民戰爭。
元朝後期,以蒙古貴族為主的統治階級,對各族特別是漢族人民的掠奪和奴役十分殘酷。他們瘋狂地兼並土地,把廣闊的良田變為牧場,如大臣伯彥得賞賜土地就達兩萬頃。大地主“廣占土地,驅役佃戶”,農民失去土地淪為奴婢。官府橫征暴斂,苛捐雜稅名目繁多,全國稅額比元初增加 20倍。
“天遣魔軍殺不平,不平人殺不平人,不平人殺不平者,殺盡不平方太平。 ”這首詩反映了元朝統治下的階級對立和民族壓迫的社會現實,表達了被壓迫的廣大農民的政治理想。因起義軍頭裹紅巾,故稱“紅巾軍”;又因其燒香聚眾,亦稱“香軍”。紅巾軍所到之處,開倉散米,賑濟貧農,深得人民擁護。群眾紛紛加入紅巾軍,隊伍迅速擴大到幾十萬人。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因此被稱為“元曲四大家”。
朱元璋依法斬駙馬
朱元璋(1328—1398年),明王朝開國皇帝。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漢族,濠州(今安徽鳳陽縣東)鍾離太平鄉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暴政,龍鳳七年(1361年)受封吳國公,十年自稱吳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基本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和掃平元的殘餘勢力後,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朱元璋統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出身貧苦的朱元璋當上皇帝後,最憂心的就是蒙古騎兵頻繁的騷擾,還有西北邊諸少數民族國家的入侵。他采納大臣們的建議,在邊關設茶馬交易市場,用出產於山南(今陝西漢中、安康兩市)和川北的茶葉換他們的馬匹。100斤茶葉可換 1匹上等馬。自實行茶馬交易以來,每年外銷 300萬斤茶葉,得馬 3萬匹。3萬匹馬可擴充一支 3萬人的騎兵隊伍,從而壯大了明朝的國防力量,又削弱了敵國的力量;滿足了少數民族飲茶的需求,又增加了茶農的收入、充盈了國庫,簡直是一舉數得!
但有一年,茶葉外銷出現了萎縮的勢頭。此時,北方蒙古人虎視眈眈,明朝要擴充騎兵隊伍急需大量馬匹,朱元璋為此急得睡不著覺,速派鐵麵無私的都禦史鄧文去陝西、四川、甘肅等地調查茶馬交易萎縮的緣由。一查便知,原來是走私盛行,一些官吏和茶商用高價收購茶葉,然後買通關隘,或仗勢闖關,直接出境,交換少數民族的金錢、藥材、毛皮等物,牟取暴利。
朱元璋甚為惱怒,說道:“如此下去,何能製蕃人於死命,固我邊防?”於是頒詔:“凡走私茶葉者,或關隘把守不嚴放走走私茶葉者,一律淩遲處死。 ”
洪武年間,朱元璋派他的女婿歐陽倫出使西域。公主戀戀不舍,但皇命在身,也留他不得,於是千叮嚀萬囑咐地送夫君上路。
這位歐陽倫頗立過一些戰功,他的官銜是都尉。他一身戎裝,騎在高頭大馬上,儒雅而威武,顯示出大明朝的氣派,朱元璋十分欣賞。朝中人都認為歐陽倫作為皇帝的乘龍快婿是一定會得到更大任用的。
歐陽倫一行人從京都出發,十幾天後到了長安——絲綢之路的起點。他早就聽人講過,西域的人“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巴蜀茶在西域十分走俏,心想:何不利用職務之便,大撈一把!於是歐陽倫在長安稍事休息,一麵派心腹管家周保去川北向地方官吏“購
買”茶葉。駙馬爺“買”茶,巴結尚且來不及,誰還敢收駙馬爺的錢呢?周保沒用多長時間,便為駙馬爺搞到了 50車巴蜀茶葉,沿棧道浩浩蕩蕩運往洮河茶馬司官卡,並準備向蘭州進發。至於剛剛頒布的茶法,大家認為:那是約束老百姓的,刑不上大夫,能把皇帝的女婿咋樣?
周保押運茶葉的事傳到都禦史鄧大人的耳朵裏。鄧大人可不管你是不是駙馬爺,他要對朝廷負責,對皇上負責。於是,鄧大人帶領精幹隨員跟蹤追擊,一直追到洮河茶馬司官卡。鄧大人不容分說,命令周保停運茶葉,並等候處置。
周保將 50車茶葉被扣的事告訴駙馬爺歐陽倫,歐陽倫當即帶領一隊軍卒氣勢洶洶地趕往洮河關卡。歐陽倫根本不把鄧大人放在眼裏,滿不在乎地說:“鄧大人,對大明朝使臣的車輛也要盤查麼?”“要查!”鄧大人的口氣十分堅決,“皇上親口告訴我,就是一隻蒼蠅飛過,也要看它是隻公的,或是隻母的。”
“那你就試試看吧!”歐陽倫威脅道。
“歐陽大人,”鄧大人鼓足勇氣說道,“在下隻好冒犯了。”
其實,何須查呢? 50車茶葉一字兒擺在官道上,押車的健卒整裝待發。
鄧大人不客氣地說:“駙馬爺,您走私茶葉50車,證據確鑿,下官稟明聖上,聽從聖上裁處。”
歐陽倫惡狠狠地說:“鄧大人,你有幾個腦袋?”“下官隻有一個腦袋。”“誤了我出使西域的大事,你該當何罪?”“理當斬首。”“那你還敢擋我出關?”“下官擋您是死,放您也是死。前者隻是砍頭,後者淩遲,且禍及家人。
歐陽大人,您處在我的位置該如何選擇呢?”鄧禦史的話說得委婉,且合情合理。歐陽倫卻惡狠狠地說:“如不放行,當場打死!”並指揮兵丁毆打巡員,強行闖關。
鄧禦史見駙馬爺來橫的,也不含糊,便將官袍拽起,和眾巡員一起堵住官道,縱使被打得遍體鱗傷,也不退後半步。雙方僵持了幾個時辰,巡員終究敵不過軍卒,50輛裝滿茶葉的車子破關而出,向蘭州進發。
歐陽倫犯案當天,鄧大人便將這位駙馬爺走私茶葉之事寫成折子派人日夜兼程速遞京師。
朱元璋看罷折子,跺腳大哭,又哭又罵:“歐陽倫,你這個混賬東西!當了東床駙馬,是少了你吃的還是少了你穿的?你哪根神經出了問題?堂堂駙馬爺啥不可以幹,偏偏要去走私茶葉?”
他正琢磨該如何處置歐陽倫,公主哭哭啼啼地來了,隨後跟著皇後娘娘。不用說,母女倆是來為歐陽倫求情的。
皇後問道:“皇上,你打算怎麼樣處置我女婿?”“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你就忍心讓你愛女守寡?你可是公主的父親、歐陽倫的丈人呀!”
朱元璋不去看她母女倆悲哀的樣子,以免動搖了自己的決心,堅決地說:
“朕首先是大明的天子,朕不能因私廢法!你們倆下去吧!”宮廷裏的這一幕,歐陽倫做夢也不會想到。明成祖朱元璋當即從京城禁衛軍中派 10餘名兵丁,由一個叫張山的武官
帶著,日夜兼程,前去蘭州逮捕駙馬爺歐陽倫。朱元璋耐著性子等了十幾天,張山回京都複命,還帶回一顆人頭。打眼一瞧,那人頭麵相陌生,張山說:“皇上,我們去得遲了,歐陽倫已畏罪逃跑,不知去向。走私茶葉那事全怪管家周保,是他慫恿主子作科犯禁。因此下官斬下他的人頭,回朝複命。”
朱元璋方才想起,張山是歐陽倫兒時的摯友,準是他提前通風報信,有意放走了歐陽倫。他也想就此不了了之。突然邊關報警,來自北方的鐵騎越過長城,侵犯大明邊境。一報未了,二報又到。急召大臣庭議,皆言大明騎兵須擴充實力,急需數萬寶馬良駒,否則無力抗敵,大好河山就隻好任敵人蹂躪。庭議後,朱元璋滿腦袋裝的就是馬!馬!馬!——於是又想到茶馬交易,想到剛頒布的《茶法》,於是又想到歐陽倫。
“大膽的張山,竟敢誑朕!”朱元璋大喝一聲,“來人!”
張山正暗自得意,放跑了駙馬爺,且將事做得天衣無縫,公主還有皇上還不知怎樣獎賞他呢!突然幾個身形高大的健卒前來抓他,瞬時得意洋洋的心就掉進了冰窖。麵見皇上,隻等著砍了吃飯的家夥,他也後悔自己太膽大了,皇上是好懵的麼?隻聽朱元璋大喊一聲:“張山——你可——”
張山正準備回答“小臣知罪”,不料皇上的話轉了彎。皇上說:“張山,你可立了大功勞,獎賞黃金 50斤。 ”
張山那顆懸著的心緩緩地落地了。站立一旁準備行刑的健卒愣住了:皇上怎麼一時糊塗了?不是令我等帶人犯麼?怎麼不殺頭反而獎賞黃金 50斤呢?
張山磕頭如搗蒜,連連謝恩。皇上又壓低聲音說道:“張山,那事未了,我提升你當蘭州知府,讓你再立新功。你心中明白?”
張山揣摩皇上的意圖:大概是朝中有人懷疑皇上執法不嚴,有意網開一麵,故讓他去蘭州假戲真唱,以平息對皇上不利的社會輿論。張山心領神會,再次磕頭謝恩。第二天,便迫不及待地去蘭州上任。
再說歐陽倫逃亡在外,兩月後潛回蘭州,見城頭高高掛著一顆人頭,細一瞧,那不是自己的人頭麼?摸摸脖子,項上人頭仍然好端端地長在脖子之上。他猜想,準是蘭州知府玩的花樣,讓世人相信他歐陽倫已“立地正法”,走私茶葉的這頁書也就算翻過去了,不會再提了!一打聽,原來新任蘭州知府是自己的好朋友張山,為保全他的性命曾通風報信讓他逃之夭夭,大概為了平息社會輿論,又來個以假亂真。歐陽倫悄悄去見張山,張山說:“駙馬爺,這是皇上的有意安排。我算準了,皇上到底舍不得殺他女婿呀!”“張山兄,我現在該咋辦呢?”歐陽倫問道。“你化化裝,速回北京,求公主救你。然後仍回蘭州,隱名埋姓,等待時機,東山再起。”
歐陽倫采納了張山的鬼點子,扮成窮書生模樣,回到京城。見了公主,免不了二人抱頭痛哭一陣。一個宮女認出了歐陽倫,於是此事當喜訊一般在宮中傳遍,並傳到了皇帝的耳朵裏。不出朱元璋所料:歐陽倫仗著駙馬爺的身份,有恃無恐,不僅潛回宮中,還膽大包天地拉上公主前來求情。朱元璋十分生氣地說:“將歐陽倫拿下!”公主跪地求情,朱元璋不為所動,一聲不吭。公主哭哭啼啼地去請母後,希望母後能說動父王法外施恩。待公主和母後來求情時,歐陽倫已人頭落地。那個張山也算命大,皇上說:“功不賞,過不究,哪裏來,哪裏去,還是回禁衛軍裏當武士。”明太祖執行《茶法》是動了真格的,連駙馬爺也因此掉了腦袋,此後,誰也不敢走私茶葉了!
朱元璋重視國法,為了國家的利益嚴格執法、大義滅親,不愧為一代開國明君。
萬曆年間的中西交流
16世紀,新航路開辟以後,葡萄牙人於 1511年占領了馬六甲,愈甚渴望與中國來往。明武宗正德七年(1513年),葡萄牙國王派出一支對華使團前往中國,並在廣州登陸,希望與明政府建交。後來,中國皇帝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門開設洋行,修建洋房,並允許他們每年來廣州“越冬”。這是西方列強第一次正式登陸中國並接觸中國。萬曆二十年(1592年),羅馬教皇派出利瑪竇去中國教區工作。由於利瑪竇很快學會中文,並穿儒服、通儒書,頗得明朝士大夫好感。後被舉薦至京,頗得神宗信任。他進獻坤輿萬國全圖、自鳴鍾、日晷、西洋炮、望遠鏡、火槍、西藥、聖母像、十字架等貢品,先後在北京、肇慶等地展出。利瑪竇不僅傳播天主教,還啟發徐光啟、李之藻等人學習西學。另外他還將中國各種文化傳入歐洲,如儒家思想、佛道學說、圍棋等,可謂“貫通中西第一人。”
三法司
三法司是中國舊製三個司法機關的合稱。《商君書·定分》:“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禦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後世“三法司”之稱即源於此。
漢代以廷尉、禦史中丞和司隸校尉三個司法機關的會議,稱三法司。重大案件皆由三個機關共同審理。
明清兩代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為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會審,亦稱“三司會審”。
清製,凡大辟(死刑),禦史、大理寺官會同刑部司員複核,稱“會小三法司”。錄問既畢上報長官。再由都禦史、大理寺卿與刑部尚書、侍郎複核,稱“會大三法司”。三法司將審核結果奏報皇帝,再由皇帝召大臣複核 後執行。
馬汝驥執法不徇情
馬汝驥(生卒年不詳),字仲房,綏德人。約明世宗嘉靖十年前後在世。正德十二年(1517年)進士,改庶吉士。因諫南巡廷杖,出為澤州知州。世宗即位,召授編修。累遷禮部右侍郎。卒,諡文簡。
馬汝驥因諫阻明武宗南巡遭到廷杖,並調出朝廷出任澤州知州。澤州(今山西晉城)這個地方在明代王府比較多。
藩王在澤州的親信、爪牙,隨意侵害百姓利益,澤州人深受其苦,但誰也不能製止他們。馬汝驥到任後,通過一些案件,對藩王左右的違法分子加以懲治,提出了告誡這些人的條規,使得他們侵擾百姓的行為有所收斂。
後來,藩王又派人請求寬恕他們的親信,馬汝驥應付一下使者,即把來信扔到書櫃中,根本不看。馬汝驥對於所抓的人,有的按法懲治,有的依法釋放。被放的人有的就是藩王信中請求寬恕的人,於是他們又派使者來致謝意。馬汝驥帶他到書櫃前啟了封,拿出藩王來信還給他,原來根本就沒有拆。馬汝驥告訴他們:“按照法律就是應該這樣處理,我怎麼能去徇情枉法呢?”藩王知道這位知府嚴格依法辦事,再也不來寫信求情了。
馬汝驥麵對權貴大刀闊斧,按照法紀懲處魚肉鄉裏、殘害百姓的惡霸,他的這種嚴格執法不徇私情的品質不僅為百姓解除了苦難,也使自己的功績名垂青史,成為後人學習的楷模!
明武宗南巡
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叛亂。武宗遂南下親征。然而當武宗到達河北涿縣時,王守仁擒獲寧王的捷報已到。但這個消息絲毫沒有降低武宗的興致,他一手導演了一幕鬧劇,將朱宸濠重新釋放,由自己親自再將他抓獲,然後大擺慶功宴,慶祝自己平叛的勝利,同時也眼見了南方的秀麗景色。但途中經過山東臨清時,武宗竟然失蹤了一個月,臣僚皆不知皇帝哪裏去了。原來,武宗在太原時得到一個藝妓劉良女,寵愛一時。他西遊宣府回來後,將劉良女安置在西苑太液池騰沼殿中,號稱夫人,俗呼為劉娘娘。武宗對劉良女非常好,凡是豹房中有誰偶爾犯了小錯,隻要劉良女在武宗麵前替他求情,武宗就不會追究。此次南巡,武宗原本要帶她同行的,但劉娘娘當時恰巧得病,武宗與之約定以玉簪為信物,待病好後派人來接。武宗過盧溝橋時不慎將玉簪掉落河中。及至臨清,武宗遣信使接劉,但劉氏因無信物不肯來,武宗隻好親自回京,前後將近一個月。由是觀之,武宗亦有癡情的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