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1 / 2)

陳子善

一口氣讀完這部厚實的《宋家客廳--從錢鍾書到張愛玲》,掩卷而思,不禁浮想聯翩。

首先,應該對書名“宋家客廳”略做解釋。近年來中國現代的“客廳”文化現象開始進入研究者的視野,最有名的莫過於北平的“林家客廳”(主人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上海的“曾家客廳”(主人曾孟樸、曾虛白父子)和“邵家客廳”(主人邵洵美)也不可不提,這些都是實實在在存在過並產生過影響的文化沙龍。“宋家客廳”這個提法未必是在這個意義上提出的,雖然20世紀40年代在上海,“宋家客廳”主人宋淇與錢鍾書、傅雷等一批文化精英時有走動,但或許更確切的應該是,錢鍾書、傅雷、吳興華、張愛玲四位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在不同的時空與宋淇有密切的交集。《宋家客廳》這部書就是作者宋以朗兄以“客廳”第三代主人的身份,追述宋春舫、宋淇父子的文和事,梳理宋淇與錢、傅、吳、張四位的交往史。

其次,我發現這部《宋家客廳》與我特別有緣。天底下有這麼巧的事,書中所寫的六位前輩作家,竟然都與我有或深或淺的“關係”,不妨先簡略述之。

作者祖父宋春舫英年早逝,而今知道的人恐怕已經不多了。他可是中國現代有名的戲劇家、翻譯家和藏書家,我收藏著他的幾本法文藏書和有名的“褐木廬”藏書票,我也編選了一冊宋春舫文集《從莎士比亞說到梅蘭芳》(2011年3月北京海豚出版社初版)。

近年張學成為顯學,作者父親宋淇(林以亮)作為張愛玲中後期創作的見證人和文學遺產的首位執行人而廣為人知。但是,即便他與張愛玲完全無關,他仍然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一個不容忽視的存在。他著作等身,寫詩、編電影劇本、搞翻譯,對詩學、紅學和張學的研究尤其令人矚目。我雖然無緣拜識,卻與他通過一次信,討論宋春舫藏書的下落,也編過一本《林以亮佚文集》(2001年5月香港皇冠出版社初版)。

“文化昆侖”錢鍾書文名如此顯赫,不必我再介紹了。讀了他的名言“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之後,未敢造次求見,但還是與他通過一次信,有一陣子也致力於查考他的文學創作史和集外文,寫了《關於〈圍城〉的若幹史實》(1991年2月《香港文學》第74期),還編纂了搜錄其實很不齊全的《錢鍾書佚文係年》(1989年4月台北《聯合文學》第54期)。

傅雷是翻譯大師,我自小就讀他譯的《高老頭》《歐也妮·葛朗台》和《約翰·克利斯朵夫》長大。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後,我一直留心搜集他的集外文,包括從他中學時期的習作一直到最後的家書。我編選過一部《傅雷散文》(2000年3月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初版),還參與了《傅雷全集》的編輯工作。

吳興華是這六位前輩作家中與我“關係”最淺的,但我早就注意到這位卓具特色的新詩人、翻譯家,並對他的含冤去世與對傅雷的憤而棄世一樣,不勝唏噓。上個世紀末我參與“新世紀萬有文庫”的編輯工作,就計劃推出《吳興華文存》,《出版說明》都已撰就,後書因故未出,但把已搜集到的一些吳興華詩文提供給《吳興華詩文集》編輯組,也算為其研究略盡了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