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開國之主朱元璋來說,對大臣無情的殺戮確實可以起到巨大的震懾作用,但要使朱氏王朝千秋萬代地延續下去,僅用殺人的辦法是遠遠不夠的。在對少數人予以殘殺的同時,必須使大多數人感到有出路,按照最高統治者的意願對臣民進行教化,這才更有益於封建王朝的統治。朱元璋盡管讀書不多,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但卻深深懂得學校教育對其統治的特殊意義。撇開文化傳播意義不說,學校對封建政治的特殊作用足以使朱元璋重視學校的教化功能,並將其最大限度地納入到明王朝的專製統治體製當中,成為明王朝封建專製統治的一塊基石。

自從魏晉以後,封建政府所設立的學校,基本上有名無實。由於設立太少,難以網羅天下真正的英才。所以,唐朝以來,變成由子自行研究學問,而國家借助科舉考試的形式來遴選人才。但是科舉隻是選拔人才的手段,而非教育人才的方法。如果不先經過一番精心的培養,則選拔出來的人才,並不能完全符合最高統治者的專製統治之需要,或者學問沒有根底,表現輕薄浮躁之舉。故在唐代已有“進士輕薄”之譏。到了宋代,範仲淹、王安石等人都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在他們的變法活動中,都努力提倡強化學校的教育功能,培養出符合統治階級需要的人才,以彌補科舉製度的嚴重不足。範、王二人的這一思想,隻有到了朱元璋時代,才得以真正地實現。

明王朝建立之初,需要大批的官僚隊伍充實各級政府機構。當時,可供朱元璋選擇的有兩條路:一是利用現有的人才,二是培養新的人才。就前者而言,主要是元朝遺留下來的官吏和退處林野的文人儒士。對於這些人,朱元璋通過征召和薦舉的方式將其納入新政權當中來。就後者而言,朱元璋必須培養造就出一大批在新政權下成長起來的新官僚,讓其死心塌地地為新政權服務。如果說征召和薦舉是權宜之計的話,那麼,大力興辦學校則是朱元璋實現其長治久安的最主要途徑,也就是朱元璋為何重視學校教育並大力興辦學校的主要原因。

明代的學校主要有兩類:一是中央一級的學校,稱國子監或國子學;二是地方一級的學校,稱府州縣學。

明初,國子監共有三處。先有南京國子監,再有中都國子監(設於朱元璋家鄉鳳陽)。中都國子監設置的時間較短,前後不到二十年,停辦之後其師生並入南京國子監。永樂元年(1403年)又設北京國子監。遷都之後,改北京國子監為京師國子監。這樣,明代的國子監便有了南、北兩京國子監。國子監設祭酒一人,是一監之長,相當於現今的校長,總理監內一切事務。祭酒之下,設司業一人,相當於現今的副校長,協助祭酒管理監內事務;設監丞一人,專管學生紀律。學生有不遵循監規者,監丞便予究治;設博士五人,講授四書五經,為主講教師;設助教十五人,學正十人,學錄七人,負責講說經義文字,是位於博士之下的教學人員;設典籍一人,掌管圖書資料,當時的圖書館稱典籍廳;設典簿一人,主管後勤財務等事宜;設掌饌二人,負責師生飲食。國子監學生稱監生,分官生和民生兩類。由品官子弟入監者為官生,由民間俊秀人監者為民生。南京國子監規模宏大,有學舍二千餘間,藏書樓十四間。在洪武年間,監生最多時達八千餘人。監生的吃、穿、用都由政府供給,待遇相當優厚。服裝是統一的,式樣由朱元璋親自設計,每年冬夏由政府分發。

為了讓監生安心讀書,朱元璋允許他們攜帶眷屬,每月給米六鬥。同時,建立養病區,方便監生就醫。監中規律極嚴,學生不得議論時政,不得組織任何團體。監生分六堂肄業,通常需要四年。初入監學生,凡通《四書》而未通經書者,分在正義、崇誌、廣業三堂;一年半以後,文理通暢者,升入修道、誠心二堂,再修一年半後,經史兼通、文理皆優者,升入率性堂。學生入率性堂後,每月上、中、下旬各考試一次,采取積分製。每次考試,文理俱優者給一分,理優文劣者給半分,文理紕繆者不給分。在一年之內積滿八分者為及格,派任官職;不及格者仍坐堂肄業。明初因需要大量的官員,監生授官沒有嚴格的規定,外而布政使、按察使、參政、參議、副使、僉事,內而禦史、給事中,最普遍的是擔任知府、知縣及地方學官。朱元璋經常派在監的學生出去負責清理田賦、清查黃冊、督修水利等有關國計民生的事務。朱元璋之所以對監生如此重視,就在於他極力要使國子監成為教育人才的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