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感冒(一)(1 / 1)

【概述】

感冒是感受時令之邪或非時之氣所引起的,初起以鼻塞、流涕、噴嚏、咳嗽、惡寒、發熱、頭痛等為主要表現的常見外感疾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冬、春季節為多。

冬季嚴寒當令,春季溫暖多風,夏季暑濕蒸迫,秋季天涼氣燥,或氣候反常,冬應寒而反溫,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這些都給感冒的發生提供了外在條件。但是如果人體正氣強盛,調攝適宜,腠理固密,六淫之邪並不能侵襲人體;或即使侵入,病也很輕微。如果人體稟賦薄弱,正氣虧虛,或起居不慎,肺衛失調,腠理不固,六淫之邪便可乘機湊之,引起感冒病。誠如《靈樞·百病始生》所雲:“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

感冒之病,由於四時主氣不同,受邪各異,故其性質亦有差別。春季多感風熱,夏季多冒暑濕,秋季多觸燥涼,冬季多受風寒。因而,感冒的性質就有風寒、風熱、傷濕、傷暑、傷燥之別。感受風熱多先傷肺衛,感受風寒多先犯太陽,感受濕邪多兼損脾胃。此外,感冒的發生還與體質有關,素體熱盛者多病風熱,陽虛衛弱者多感風寒,濕盛體豐者多受暑濕,陰虛消瘦者多傷燥邪。

無論何種感冒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即邪從外來,經肌表、皮毛或口鼻侵襲人體,阻遏衛陽的輸布,出現惡寒、發熱、頭痛、脈浮緊或浮緩、浮數等,病位較淺、病情較輕,盡管起病急驟,隻要治療及時、妥當,一般消退也快,預後良好,很少傳變。但若遷延失治,由於正氣漸傷,機體抵抗力下降,亦可兼夾或合並他邪,而致變證從生。可見,感冒可以轉化為其他疾病,不可輕視。

【病因病機】

感冒的病因,一般可分為兩大類。

1.風寒邪氣邪從外來,以風、寒為主,侵襲皮表,而發生外感症狀。治療以發汗解表、解除風寒為法。

2.溫熱邪氣邪從口、鼻吸受而來,從口、鼻經咽喉、氣管而入於肺。治療方法不是發汗解表,而是清溫熱、利咽喉,名曰清解。

風邪、寒邪侵襲皮表,太陽主表,故太陽經受風、寒侵襲。足太陽經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夾脊抵腰中,故周身各關節疼痛,惡寒重,發熱高,頭痛,腰痛。外邪風寒侵襲皮表,在治療時一定用辛溫解表藥,以開腠理、解風寒,用汗法,並在藥後要喝稀粥以助發汗之力。通過發汗以解除外襲之風邪、寒邪,使風、寒之邪從皮表祛出體外,也叫做發汗解表法。

溫熱邪氣(就是外界的傳染源)從口腔或鼻腔吸受而來,經過口腔、咽喉、氣管而到肺。這種溫熱邪氣,本身就是熱,反映在脈象上是不緩(不是風邪)、不緊(不是寒邪)而動數,兩部寸口脈獨大是熱盛;尺膚熱說明是內熱為主;頭痛、微惡風寒,不是表邪閉澀,是熱鬱於內,熱蒸上焦,故頭部略脹而痛,與風寒外襲之頭痛不同。所謂微惡風寒,是熱鬱於內,榮衛不調,必見舌紅、口幹、自汗、口渴,都是熱鬱之象,發熱的情況不似風寒外襲之突然、勢猛。有時因熱鬱於肺而咳嗽,這種咳嗽是溫熱上灼於肺的結果,與風寒襲肺截然不同。因為熱鬱於內,屬於溫邪熱盛,故發熱也是午後較重,因為是熱故脈以數為主,或浮數(病在衛分),或滑數(熱鬱於內),應區別之。

這種發熱病,是以內熱外溫為主,治療時一定不可以再用發汗傷津的方法,必須針對內熱外溫之熱邪傷陰,而用清解內熱為主之辛涼清解方法。

《溫病條辨》中吳鞠通從開始就提出溫邪忌汗,汗為心之液,誤汗傷陰的理論,一定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