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分析了一下赤眉軍的情況,了解到赤眉軍打仗個個英勇,但由於兵馬太多,糧食缺乏,他們不會久居長安。因此,隻有采取以逸待勞、以飽待饑、步步圍堵、不斷分化的方法。於是他派遣以善於治軍、作戰穩健的馮異率兵前去執行這一任務。臨行前,劉秀送給馮異一輛馬車、一口寶劍,囑咐他說:“長安一帶遭兵災,老百姓窮困到了極點。此次出征,如長安的敵軍肯降,你隻要把他們的頭子送到京城來就行了,士兵就讓他們回家種地、養蠶,千萬不要殺害。你這次再多帶些糧食,到時一定能用得上。”
果然不出漢光武帝所料,長安城已到了餓死人的地步,一斤黃金隻能換五升豆子。赤眉軍隻好東撤,到了澠池,同馮異軍隊相遇。馮異不負劉秀重托,迅速調整部署,以誘敵伏擊戰法奪得崤底之戰的勝利,迫降赤眉八萬餘人。赤眉餘部十多萬人倉皇東逃。
逃出來的赤眉軍扶老攜幼,繼續艱難東進。劉秀親自帶兵堵截,在宜陽與赤眉軍相遇。赤眉軍見漢軍壁壘森嚴、軍威雄壯,而他們將弱兵羸、又饑又餓,無心作戰,隻好派劉氏宗室劉恭代表赤眉軍向劉秀乞降。劉秀接受赤眉軍投降後,立即命令宜陽的縣令,把全縣的廚師集中起來,給十幾萬赤眉軍燒菜、煮飯,讓他們飽餐一頓。饑餓疲乏到極點的赤眉軍,受到這樣的待遇,自然對劉秀感激不盡。
第二天,劉秀讓軍隊列隊布陣,讓赤眉軍將領觀看,並對赤眉軍降將樊崇等人說:“你們投降了,後悔不後悔?如果後悔,朕可以讓你們回營,重新集合軍隊,再行決戰,朕絕不強求你們投降。”樊崇嚇得頭也不敢抬,徐宣則連連叩頭,說:“歸順皇上,早有此心,今日如願,如同嬰兒見了慈母一樣,隻有欣喜,沒有後悔的。”光武帝聽後哈哈大笑。風雲一時的赤眉起義軍從此也退出了曆史舞台。至此,劉秀取得了關中地區,實現了第二步戰略目標。
平定東部割據劉秀繼續著削平群雄、統一全國的戰略部署。這時,劉秀不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都占有比較大的優勢,他既有漢帝的名號,而且從劉盆子手中奪得了漢高祖劉邦留下的“高皇帝璽綬”的玉璽,又有強大的軍事力量,而且依靠河北,定都洛陽,控製中原之要衝。他根據當時各支割據勢力的地理位置及其力量強弱,製定了由近及遠、先東後西、逐個擊破的戰略方針。劉秀采納來歙的建議,聯隴製蜀,使漢軍得以偏師扼守關中,主力則用於對付東方。此時東方主要是劉永、龐萌、董憲、李憲等地方割據政權。
東線最大的割據勢力就是劉永武力集團。劉永是西漢梁孝王第八世孫。投靠更始帝後被封為梁王,更始政權覆滅之後,他在睢陽(今河南商丘市南)稱帝,又和西方的佼強兵團、東海的董憲兵團、更始舊將蘇茂聯兵割據,擁有濟陰、山陽、沛郡、楚郡、淮陽、汝南等地(今豫東、魯西、皖北、蘇北),兵據28城。劉秀於公元26年夏,命蓋延和馬武率軍征討,吳漢率大軍增援,在對劉永軍作戰中,吳漢身負重傷,但仍指揮大軍挫敗劉永,劉永引兵出逃,後來被手下將領所殺。直到公元29年,吳漢才徹底消滅劉永割據政權的殘餘勢力。
董憲是占據東海郡的割據勢力,其部將龐萌原是劉秀的手下將領。劉秀派吳漢率兵打敗董憲和龐萌,二人困守朐城(今江蘇連雲港西南),直到最後沒有了糧食才慌忙而逃,遭到琅琊太守陳俊的沉重打擊,吳漢占領朐城,平定了山東。
李憲占據淮南地方,公元28年秋,劉秀派揚武將軍馬成進攻李憲,包圍舒城,采取圍而不打的戰術,李憲也是因城中無糧而被迫出戰,結果被馬成打得大敗,江淮之地被平定。
盤踞在青州的張步兵團也是光武帝的一個勁敵。張步起兵琅琊,自稱五威將軍,稱霸齊地已有多年,他接受了劉永的封拜,督青、徐二州,屯兵劇縣(今山東壽光縣南),攻占了泰山、東萊、城陽、膠東、北海、濟南等地(今山東大部),拓地漸廣,兵甲日盛。公元29年,劉秀派大將耿弇為主帥,率軍進剿張步,很快平定了濟南郡,使張步的第一道防線全線崩潰。之後,耿弇以聲東擊西的戰術取得勝利,輕取臨淄城,可謂用兵如神。張步等人率十萬兵馬反撲臨淄與耿弇大軍進行了一場惡戰,戰鬥打得異常激烈,耿弇的大腿被流矢射中,血流如注,他仍以堅強的毅力忍住傷痛,揮刀砍斷箭杆,繼續迎敵,戰鬥一直持續到夜幕降臨,終於擊潰了張步主力。次日清晨,耿弇再度勒兵出戰。此時劉秀已親率大軍前往齊地,增援耿弇。耿弇率兵全線出擊張步殘部,張步潰逃,漢軍盡獲輜重。
幾天後,光武帝劉秀到達臨淄,慰勞將士,對耿弇大加讚賞。窮途末路的張步被劉秀以利勸降。耿弇占領平壽,進步陽城,降五校餘部,徹底平定青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