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篇(1)(1 / 2)

一 盛德茂功 凡人被尊崇為“神”

中國醫藥,深深根植於華夏本土,炎黃子孫,世世代代賴其佑護。沒有中國醫藥的持續發展,便沒有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為使中醫藥寶庫愈益充盈,一批批探索者滿懷大愛仁義之心,懷抱懸壺濟世之誌,嚐遍百草,驗方證術,防治並重,造福百姓。且不表傳說中的伏羲氏、神農氏人等,自《黃帝內經》所載之雷公、岐伯以降,即有留下真名實姓者扁鵲、張仲景、華佗、葛洪等名魁聖賢,以及隋唐大醫孫思邈。

孫思邈,《舊唐書》載:“京兆華原人也。七歲就學,日誦千餘言。弱冠,善談莊、老及百家之說,兼好釋典……永淳元年(682)卒。遺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無牲牢……撰《千金方》三十卷行於代。”

《新唐書》亦載:“孫思邈,京兆華原人。通百家說,善言老子、莊周……於陰陽、推步、醫藥無不善……永淳初卒,年百餘歲。遺令薄葬,不藏冥器,祭去牲牢。”古之華原府,即今之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

《辭海》(1979年版)載:“孫思邈,唐醫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少時因病學醫,對醫學有較深研究,並博涉經史百家學術,兼通佛典……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書首列婦女、幼兒疾病,並倡立髒病、腑病分類,具有新的係統性,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

《辭源》(1979年版)亦載:“孫思邈,唐華原人。鑽研諸子百家,兼通佛典,精於醫藥……著有《千金方》《千金翼方》二書。新、舊《唐書》有傳。”

作為古代名醫,孫思邈與雷公、岐伯、扁鵲、張仲景、華佗、葛洪等有相同之處,即姓名事跡皆錄於史籍。與上述名醫不同處在於:雷公、岐伯諸人雖史籍有載,其人生軌跡卻幾無所考,若有也是穿鑿附會,因而其存在往往遭受質疑。例如被尊稱為醫聖的《傷寒論》作者張仲景,因其生平事跡不確,便有學者懷疑,《傷寒論》真正作者究竟為誰。曾任長沙太守的張仲景,確否撰創該著?孫思邈則不然,今之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孫塬鎮孫塬村,確為孫氏出生之所,其祖屋遺址猶在。距其不遠處有一古槐,年輪在一千四百年以上,高十五米,圍四點五米,雖曆經滄桑,卻枝挺葉茂,見證過孫思邈讀私塾的少年時代。離祖屋遺址約千餘米處,有孫思邈本人墳塋。其墓高四米,基座直徑約六米,由青磚砌成圓堆形。據當地人說,該墳塋由本村一千戶人家獻磚堆砌,凝聚著眾鄉親對孫思邈的無限深情。惜年代久遠,原墓碑不存。目前所見的墓碑,立於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碑高一點四米,寬零點六五米,厚零點一八米,上書:“唐代敕封妙應真人聖神之先塋碑”。

孫思邈墳塋左上方,是其父母合葬墳塋,也是圓堆形狀,青磚砌成。此墓雖非孫思邈本人所立,卻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尊重。墓碑前麵,總有人雙手合十,低首默立,追思這一對養育出蒼生大醫的平凡夫婦。

低首孫氏墳前,誰也不會懷疑他作為凡人的真實存在。

令人深思者,關於孫思邈還另有一說,即孫思邈並非世間之人,而是仙界之“神”。先是,成書於公元八三三年至八六三年間的《酉陽雜俎》卷二“玉格”有記:

孫思邈嚐隱終南山,與宣律和尚相接,每來往互參宗旨。時大旱,西域僧請於昆明池結壇祈雨,詔有司備香燈,凡七日,縮水數尺。忽有老人夜詣宣律和尚求救,曰:“弟子昆明池龍也。無雨久,匪由弟子。胡僧利弟子腦,將為藥,欺天子言祈雨。命在旦夕,乞和尚法力加護。”宣公辭曰:“貧道持律而已,可求孫先生。”老人因至思邈石室求救。孫謂曰:“我知昆明龍宮有仙方三千首,爾傳與予,予將救汝。”老人曰:“此方上帝不許妄傳,今急矣,固無所吝。”有頃,捧方而至。孫曰:“爾第還,無慮胡僧也。”自是池水忽漲,數日溢岸,胡僧羞恚而死。孫複著《千金方》三十卷,每卷入一方,人不得曉。及卒後,時有人見之。

玄宗幸蜀,夢思邈乞武都雄黃,乃命中使賚十斤,送於峨眉頂上。中使上山未半,見一人幅巾被褐,須鬢皓白,二童青衣丸髻,夾侍立屏風側,手指大盤石臼:“可致藥於此,上有表錄上皇帝。”使視石上,朱書百餘字,遂錄之,隨寫隨滅。寫畢,上複無字矣。須臾,白氣漫起,因忽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