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戰中原,遍地起狼煙。爭鬥難停止,烽火早連天。
嗟歎生靈苦,處處荒園田。生死都難料,離別更等閑。
英雄出亂世,浩氣滿大千。迎風劍在手,懲惡除國奸。
身少長物伴,心存俠義堅。磨難礪吾誌,險阻自當先。
風雲何所懼,濤浪也笑言。江湖行獨步,狂態似瘋癲。
酒罷歌中舞,長歌壯誌宣。願灑男兒血,清平永人間。
這一曲長歌,說的是晉安建國兩百年後,因朝政混亂,吏治敗壞,引發天下大亂,地方割據勢力不甘再受無能朝廷統治,蠢蠢欲動;各地百姓也因民不聊生,紛舉義氣,起兵造反。於是,烽火四起,遍地狼煙。就有文人,看到這幕幕慘劇,心中慨歎,寫就此一古風長詩。
寫就此詩者,姓穆名風,字布雲,乃當朝一浪蕩遊俠兒,擅詩好劍,行走風塵之間,笑評世事,偶有驚人之語,膾炙人心,頗有威名。隻是生平不得誌,遂佯狂避世,以詩劍為伍,嘯傲江湖。
第一章
聖旨
建安朝都以西千裏處,有一西州,州府為雲陽城,其城及周邊方圓四百餘裏,均為當朝大將、西州刺史羅建統管。這羅建生的一副俊秀模樣,卻有萬夫不當之勇,手提一杆嵌金破陣槍,戰場上所向無敵。此人出生小吏之家,家境原本一般,但自幼即有大誌。後來幸運拜以名師門下,習武修文,後投入晉安軍中,在邊境效力,與周邊蠻夷屢屢交戰,獲軍功無數,從此仕途平步青雲,直升至今日的統兵大將之位。
本來因得晉安軍中將領賞識,羅建對晉安王朝頗有感恩之念,也願意效忠朝廷;但如今卻發現朝政紊亂,百姓怨聲載道,天下已隱呈大亂之勢。羅建憂心忡忡,遂向朝廷呈交自己諫文,對朝政提出建議。
但當朝者晉安國君和辰,年方弱冠,即位不久,隻顧著風花雪月,懶理朝政;而將朝政上下,均交給丞相上官無妄處理。那上官無妄對上諂媚,對下欺壓,勾結晉元帝和辰寵的幸宦官葉振,把持朝政,蠅營狗苟,撈盡了天下財富,哪管百姓死活。羅建諫文,本欲呈交當庭元帝和辰,卻被那上官無妄扣下,不但未與嘉獎,反而斥責他武將建言文政,有逾越之嫌,讓他隻管好自己的軍務便是,羅建之諫文就此埋沒。
一片忠君愛國之意,竟然落得個如此下場,羅建遭此斥責,心境漸變,從此沉默寡言,再不理會朝政之事;但卻在其轄區雲陽城及周邊四百餘裏之地,統抓政務軍權,勵精圖治,將自己的轄地管理得井井有條。政清人和,百姓安居,遠勝晉安國其他地方,也有很多在其他各地因戰亂難以生活的百姓慕名來投,羅建囑予地方官員,好生招募,酌情安置。
久而久之,雲陽城羅建之名不脛而走,聲勢漸壯。
某日,晉安朝廷忽然派來欽差,羅建不敢怠慢,連忙從營中走出,恭迎聖旨。
聽罷旨意,羅建恭敬接旨,並請手下要員接待欽差,自己則去按照聖旨,安排相關事宜。回到帥帳,羅建卻眉頭緊鎖,半晌後方才發出一聲長歎。
這邊閃出一人,那人麵相清瘦,留幾縷素淡白須。此人乃羅建手下主簿,姓趙名因,字子由。官銜雖不高,但深得羅建器重,乃其心腹之人。上前一步問道:“將軍接旨回營,得聖上器重派兵平叛,將軍何以卻似乎悶悶不樂?”
羅建頭也不回,歎息道:“子由,剛才你隨行在側,應該已經聽到聖旨了;西南邊陲處水蠻起兵造反,聖上派我去平息叛亂。想我這些年來,幫同朝廷四處征戰,討伐割據勢力或者叛亂將領無數,軍功累累,表麵上風光無限,聖恩也隆寵有加,但仔細回想起來,這些戰爭我真的應該去參加嗎?”
趙因聽罷,應道:“將軍此言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