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以關羽心懷忠義始終不貳事奉劉備作為典範,作為偶像,要求他們的臣民能夠忠誠、順服於皇帝,從而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因為統治封建王朝的皇帝,盡管自命不凡,居於人世間至高無上的地位,但是,他們也很明白,如果沒有忠於自己的天下臣民的擁戴,他們的地位是不能鞏固的,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說:“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君民的關係既然若此,所以,他們就要給自己的臣民樹立一個“忠義”的榜樣,而關羽正是能夠成為這一榜樣的理想曆史人物,借他的聲名、形象,可以起到教化廣大臣民的積極作用,達到將封建統治王朝建立在一個由忠誠的臣民擁戴的較為鞏固的基礎上,以使江山永固。
其次,以關羽為幌子,利用他的聲名、形象,解決少數民族統治政權與漢民族的民族矛盾。這在元代建立的蒙古族政權和清代建立的滿族政權最為明顯。這些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了他們的統治政權之後,總是被人口眾多的漢族視為異族入主中國,存在著潛在的不滿、反抗情緒,這對統治者無疑是很大的威脅,使他們很不安。為了解決這種民族矛盾,由統治者樹立一個漢人的形象,有利於緩解漢族對少數民族統治政權的對立情緒。滿族入關前,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就行桃園三結義故事,與蒙古族的可汗約為兄弟,他自居劉先主,蒙古可汗為二弟,如同關羽事奉劉備一樣,在滿族首領與蒙古族首領之間,也建立起這種形同君臣,親如兄弟的關係,蒙古可汗臣奉於滿族首領。入關前,滿族還在各地建立關廟,供奉關羽的神像、神主。進關以後,清朝曆代皇帝都對關羽大加封諡,而且,在宮廷裏供奉著關羽神位,歲時崇祀。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更編造了一個“神話”,稱他是劉備轉世,而且和關羽有過“接觸”。據說,有一天他正要去臨朝議事,行走間,忽聽身後有腳步聲,便問:“身後何人?”回答說:“二弟關羽。”他又問:“三弟何在?”回答說:“鎮守遼陽”。他編造這樣的“神話”,無疑是要說明:我是劉備轉世,前世也是漢人。二弟關羽時刻追隨在我身旁,三弟張飛在為我扼守邊防重鎮,這大清一統江山,有我們齊心合力,會永遠太平的。當然不僅如此,康熙皇帝傳播這個“神話”,還在於要在他的臣民中,引起一種“忠義”的心理效應,消除反滿的民族對抗情緒;像關羽那樣,盡忠盡義,竭忠輸誠於統治者,勇武地為統治者,為維護大清政權而獻身。
第三,以關羽為神靈,祈安求福。封建王朝的皇帝,無論他們怎樣的自命不凡,說什麼是“真命天子”、“黃龍下凡”等等,而在心理上不是很踏實的,他們除了采取眾多行政、軍事統治手段以維護其統治地位以外,在精神上,則祈望上天的神靈能夠佑護他們。宋代皇帝的尊崇道教,封關羽為“真君”,元代皇帝崇信佛教而封關羽為“監壇”,無疑是這樣一種精神需要的反映。認為隻要有神靈護佑,就可以保國安民,江山永固。當然,封建統治者對關羽的這種利用,不僅僅限於自我心理的依侍,他們還要利用這個神靈去欺騙、恫嚇那些敢於向封建王權統治進行挑戰的反抗者。清朝嘉慶年間清政府出師鎮壓北方的天理教起義;鹹豐年間兩廣總督葉名琛鎮壓廣東天地會起義,都曾搬出關羽來;聲稱他們對起義群眾的血腥屠殺,得到了關聖大帝的暗中幫助。這無疑是向造反的群眾昭示:你們的行為連關聖大帝都反對,你們受到鎮壓是罪有應得。從而,在心理上威嚇起義群眾。
封建統治階級就是以這樣的意旨,將一個曆史人物關羽,逐步推崇到一個至高無上的神的地位。與儒教、佛教、道教相表裏,使關羽從人變成了神,走上了神壇,在一個數百年的漫長曆史過程中受到崇奉,經久不衰。
當然,如果關羽僅僅是得到各個教派和封建統治階級的推崇,他也未必能夠這樣持久下來;應該看到,對關羽的從人到神的過程中,還有另一個方麵的因素,即人民群眾的尊崇作用。
三 民間廣泛流傳的關帝顯靈濟世故事
關羽從人到神的過程中,與各種教派的神化和封建統治集團的大加封諡相呼應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崇祀。人民群眾沒有權力給關羽頭上加上什麼美好的封號,但是,他們也用自己的方法,即祀典和廣泛傳播關帝顯靈救世故事,來神化關羽。
編造、傳播關羽成神顯靈濟世故事的不僅限於普通人民群眾,還有統治階層中的人士,以及各種教派中的眾多信徒。
在民間廣泛地流傳著關羽成神後的顯靈濟世故事,這些故事的出現、傳播,其時間跨度是相當長的,而且,具有連續性。也就是說,許多年以前出現的故事,會在群眾中長期繼續傳播;而且還不斷有一些新的顯靈濟世故事創造出來,在社會上流傳。
在民間廣泛流傳的關羽顯靈濟世故事,內容豐富,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這些故事大致可以分為十類。
(一)降妖護國
關羽的神靈最大的威力是能降服冥冥之中的各種妖魔鬼怪,維護正義,護持正道,祛邪除惡,護衛國家。最為典型的故事,是流傳在河東鹽池(今稱運城鹽池)的“關公戰蚩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