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何為散文(代序)(1 / 1)

寫散文似乎要容易得多,大多數人,隻要是能作文的人就可以寫,可見起手並不難。大致來說,我們平時寫的日記、書信,甚至通告和啟事等,都可以算作散文。

事實上,散文這種文體對寫作者的局限確實是最小的。說到這裏就可以問一句:到底什麼才是散文?一般的認為除了一些情節性的虛構作品,除了戲劇和詩而外,大半都可以稱作散文——廣義的散文。一些文論,其實也在散文的範疇裏。就因為散文的範圍太大太廣了,似乎是無邊的大,所以有人曾經提出了“藝術散文”這個概念,用來作以限製。他們的意思是,隻有十分講究藝術性文學性的、描繪和抒發性的、結構嚴謹的記敘文字,才算是“藝術散文”。

我們大致知道如上劃分的範圍和界限在哪裏。我們以前耳熟能詳的一些散文篇章,大約也就是這樣的“藝術散文”了。於是日記和通訊之類的就被排除在外了。這種劃分有一定道理,似乎可以看作狹義散文的定義。

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這樣的劃分有時也會使散文在理解方麵,多少偏離了它的本質。因為謀篇之用心、法度之嚴謹、詞藻之講究,又會在一定程度上背離散文藝術的要旨。我們都知道,散文的自然天成、樸素和真實才是它的最高境界。曆史上留下來的一些散文名篇並不是計劃周密的文章,也沒有寫作“藝術散文”這樣的意念,結果卻成就了最高的散文藝術。這樣的散文名篇難道還少嗎?

到底什麼才是散文?散文的定義中有必要劃分廣義和狹義兩種嗎?這些我們都可以重新討論。如果不加以劃分是不是更科學更好?如果隻有好的和不那麼好的、拙劣的和優異的散文,這樣的區別不是更合理更方便嗎?從散文史上可以看到,有些構思周密的短章美文成為了範本,而另一些似乎不太經意的、或者直接就是為了實用才形成的一些文字,也成了公認的名作。由此可見,“藝術散文”這樣的界定雖然用心良好,卻實在是有些多餘了。

我們還記得古人的一封辯白申訴信件、一篇自白書、一紙叮囑後代的言論,都成了代代傳誦的美文。它們談不上是構思精密文法周備的技術主義範本,它們的優異是因為寫作者的心胸氣度本來就高,文化素養本來就非同一般。一句話,它的好是從生命本源中流淌出來的。

從這方麵看來,“散文”是什麼可能就好談一些了。它大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些實用文字,也就是說,之所以要寫它們,那大半是為了使用的。如果不是為了使用,隻為了作文,那麼要出現一篇好的文章反而更困難了。有人會反對如上的說法,認為那些“藝術散文”就是為了作文才形成的,它們其中就有許多好散文。當然,我們同意這樣的判斷;但是我們前麵說的,是出現好文章的概率問題,並非是排除“使用”這個目的之外形成的所有文字。

說到使用,日記書信講演之類好理解,那麼抒情的、記敘山川風景的文章呢?後者在我們看來也可以是“使用”的。因為作者的情感積累到了一定程度,不傾吐是不行的,不能讓它淤積在心裏。所以這種抒發也是一種“使用”,而且是一種關乎生活和生存的大使用。記敘山河風景的文章也是這個道理,作者被美景打動了,以至於不得不記下來供以後回想或與他人交流,這難道不也是“使用”嗎?

所以說從實際使用的目的出發形成的一些文字,往往會收獲最好的散文。而我們以往對散文的理解正好相反,認為刻意構思出來的散文才是更藝術的、才是散文的正宗。這是對文學本質意義的曲解。

比較一些高境界的散文,應該是或大多是業餘寫作形成的。將散文寫作當成一種專門的職業是不太好的,因為這在具有較高文化素質者那兒,應當是人人必備的一種能力。當然,這也並不是說人人都可以成為散文家,因為他們當中必然有文章高手,有更長於表達的人。

所以小說家、詩人、戲劇家,因為這些人是文字工作的專門家,他們也更有可能寫出好散文來。好的散文大半是他們工作中形成的另一些文字,是自然天成的。其他的好散文則來自另一些人:他們平時在忙一些本職工作,而在工作中形成的、有感而發的所有的文字中,有一部分就極可能成為優異的散文篇章。

非虛構的文字、工作中形成的文字,這就是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