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二 在“《農業與工業化》再版座談會”上的發言(1 / 2)

張培剛大哥和我有相同的地方,其實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念書的時候我是超齡的,他也是超齡的。他的博士論文寫的是農業經濟,我寫的也是農業經濟。他寫的是中國,我寫的也是中國。我以前沒看過大哥的書,是十年前花千樹出版社出版時我看到的。張培剛一見到我,我們就聊得很投入,他叫我“大兄弟”,他聽過很多人說我壞話,聽說他對我的印象原來不是很好,可是他一見到我就很喜歡我。十年前,我叫他們重新出版他的論文,請香港花千樹出版這本書,當時花了很多心思,把他的由哈佛大學1949年出版的《農業與工業化》英文舊版拆開來,掃描過,然後再裝訂起來送給他。他自己隻有一本,有他自己的筆記在裏麵。最近在中信出版社出版,他們校對的那些人想要改大哥的英文版,我說一點都不能改,錯了也不能改,這是原著。所以這次大哥去世的時候,因為我趕不來,第一時間想的就是把這本書再出版,我馬上就叫花千樹把底版找出來,要找出以前的底片。我們是很幸運的,假如找不到這些底片的話就很難再重印了。那我就找中信,因為我的書都是中信出版的,他們給我麵子,也給大哥麵子,馬上答應出版,出版得也很快。我的問題就是給大哥寫一篇序言,這篇序言我要寫,因為我認為我是有資格寫的,沒有人比我更有資格。相隔二十多年,他是搞中國農業經濟的,我也是搞中國農業經濟的。

大哥在哈佛大學時是天之驕子,那時我在廣西沒飯吃,所以我替大哥寫這篇序言是很用心的,而且我也是有資格寫的,可以說沒有人比我更有資格寫。因為大哥之後的經濟發展理論亂七八糟、一塌糊塗,他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他的這本書,因為他是中國人,在哈佛拿到獎早有人注意,我惦記經濟發展理論是因為我沒看過這本書,這本書我是十年前才看的。我說這本書這麼有意思怎麼沒有人知道,所以我覺得我有責任說說這個經濟發展理論。也給他們說把大哥的博士論文和我的博士論文加起來是很完整的。整個中國的發展、整個亞洲的發展都在這兩本書裏麵。但是從大哥和我中間有二十多年的時間,假如要講得更清楚一點,我的博士論文是《佃農理論》,但是《佃農理論》之後已有四十年了。然後我再寫中國經濟,是從我的佃農理論連接下來的,所以你們要看中國經濟的發展就要看大哥的這篇論文,看我的佃農文章,再看我幾年前寫的《中國的經濟製度》,就是如此而已,其他外國人的經濟發展學說都很尷尬的。世界上有哪些國家是根據這些經濟發展學說發展起來的?一個國家都沒有。經濟發展界的學子能整出什麼花樣來呢?論趨勢,大哥已經有了答案了,我隻不過在後麵加以補充。但是當我寫《佃農理論》的時候,我並不知道大哥已經有這篇論文存在,且把兩個論文放在一起念起來好像是一起寫的,所以《農業與工業化》是非常重要的,101801是林毅夫的老師,與我是很熟的,我們是好朋友的時候,那時候林毅夫還在台灣。他們也都知道這個《農業與工業化》是重要的,但是他們認為是不可能的,他們也沒看過張大哥的這本書,張培剛本人都不相信中國的農業與工業化,他自己不相信的,他自己都猜錯了,我是相信的。因為這個《農業與工業化》是非常重要的。大哥的這本書說得很清楚,他自己當年身在中國,他並不相信中國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