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天上的夢幻(1 / 3)

在距今1800多年以前的漢朝,一個夏天的晚上,涼風徐徐地吹著。農民們經過白天的辛勤勞動,收工回來吃過晚飯後,就坐在自家門口乘涼。

大人們三三倆倆聚在一起聊天,一些年輕人則圍在一起聽其中一個須發斑白的老漢講故事。老漢講的都是些古怪的事,再就是本朝和先朝的一些英雄們的故事。講述那些英雄們有著怎麼也使不完的力氣,有著一身蓋世的武功,他們如何幫助漢高祖打天下,又怎樣率軍進攻北方的匈奴,平定邊疆的故事。那些毛頭小夥子全聽得入了迷。

在他不遠的地方,則有許多小孩在玩。他們用竹簡做成刀槍棍棒等十八般武器的模樣,分成兩隊相互打仗。一隊扮成“光武帝”的軍隊,一隊扮成“王莽”的軍隊,於是兩支“部隊”就混戰在一起,刀來劍往,打成一片。鬥的結舉,當然是“王莽”的部隊輸了。於是“王莽”的部紛紛投降。最後戰勝的一方就把小“王莽”給抓起來,準備殺頭。然而正在這關鍵時刻,那小“王莽”就突然“哇”地一聲大哭起來。弄得“光武帝”也不好再把他砍頭。那小“王莽”於是就一邊大哭著,抹著眼淚,一邊朝自家大人乘涼地方跑去,惹得那邊講故事的大人都扭過頭看。一邊看一邊朝那小孩扮鬼臉。這樣使那小孩哭得更起勁了。小“王莽”跑了,“光武帝打王莽”的遊戲當然再做不成了。於是小孩們就換了一種遊戲:貓抓老鼠。看哪隻老鼠最笨,最先被貓逮住。

在這美麗的夏天的晚上,幾乎所有的孩子們都在小村子裏,在家門前的草地上,在庭院裏玩耍。幾乎所有的大人都走出房子,坐在台階上、坐在発子上乘涼,或圍在一起聊天講故事。老奶奶、老爺爺則除了講故事聊天,就是抱著那些不能自由自在玩耍、還不會打鬥的更小的孩子講故事,講些仙女啊神仙啊的故事,再就是搖著他們唱民謠,讓寶寶在“寶寶快快睡”的歌聲中睡去。

隻有一個孩子,既不參加村裏的小孩子們的各種各樣的遊戲,也不聽爺爺奶奶講故事和聽他們聊天,他一個人呆呆站在家中的小庭院裏,這種小庭院並不是每戶人-都有的小孩子歡快的聲音不時地從敞開的大門外麵傳進來。奶奶和一些晚上過來玩的阿姨和鄰居家的大媽正在聊天。可是對這一切他都無動於衷,仿佛這些事情他根本不知道,也從來沒看見似的,他隻是仰著頭,瞪大眼睛,一動不動地站在那兒看著天空。這是一個才七八歲的孩子,身體不是很高,有點瘦,兩隻眼睛炯炯有神,額頭很髙,一看就知道是一個挺聰明又挺愛動腦筋的孩子。

這時候,奶奶開始叫他了:“孩子,你呆呆地站在那兒幹什麼?快過來,奶奶給你扇扇子。”

小孩子回答說:“我在數星星,天上那麼多的星星,我要把它給數出來。”

“傻孩子。”奶奶慈祥地笑了,“星星太多了,你數得清嗎?”

“我能看得見,就能數得清。”這個小孩子說。“我已經數到幾百顆了。”

“孩子,過來,星星一眨一眨的,一會兒暗一會兒亮,你看得清嗎?”

“當然看得清,奶奶,你隻要認認真真看著它。別瞧這些星星在眨眼,可是仔細看他們並不動,當然就數得清了。”

於是,這孩子依舊仰著頭,睜著他的那閃閃發亮的大眼睛,繼續數著星星,一顆、二顆、三顆,到—百顆……

這個數星星的孩子,就是我國東漢時期的偉大科學家、文學家張衡。

張衡,字平子,公元78年(東漢章帝建初三年)出生在中原的南陽郡西鄂縣石橋鎮一個叫夏村的地方。張衡出生的張姓家庭是南陽一個非常有名望的大族。張衡的爺爺名叫張衡,曾經跟隨漢光武帝劉秀打天下,後來做過太守。

張衡出生的時候,剛好是亂世。漢高祖在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後,在公元前206年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封建集權的王朝,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漢王朝。漢王朝是中國曆史上最強大的王朝之一。漢王朝在漢武帝的時候,向北打敗了匈奴,向南征服了山越。使中國的版圖擴大到了前所未有的廣闊領域,在漢初的一些較為開明的皇帝的統治之下,對外拓展了疆土,打敗了異族人侵;對內鼓勵生產,使漢王朝的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人民生活在安定的社會環境之中。但是到了西漢末年,社會的各種矛盾鬥爭卻激烈起來,再加上統治者的荒淫無能,不僅不能緩和社會矛盾,相反還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劇了社會矛盾。最後王莽篡位,改國號為“新”,對內更加鎮壓和掠奪人民,再加上連年災荒,終釀成席卷全國的農民大起義。

張衡出生的年代,就是在這樣一個大的社會背景下。雖然世道不好,兵荒馬亂,烽煙四起,連年災荒,作物欠收。但是張衡卻牢記祖訓:禍不妄至,福不徒來。相信禍害不會無緣無故降臨,幸福也不會無緣無故引來,於是便整天關起大門,在家裏讀書。研究聖人講的話,做過的事;研究曆代曆史典籍;了解曆史知識和王朝興亡,分析從中所應吸取的教訓;學習古代賢人的事跡,學習他們如何做人,認真思考做人的道理。就在這亂世之中,張衡閉門不出,認真研習學問。然後在院子裏種種花,養養草,空閑時也畫幾筆畫。總之,在那些年裏,張衡完全過著一種與世隔絕的生活。至於生計上的事,也不太讓他操心,因為張氏家族是南陽有名的大戶,祖上遺留下來的家產,完全可以維持張衡安心地過這種非常逍遙、自得其樂、與世無爭的讀書生活。在亂世裏,能夠過如此安心生活當然並非是人人能夠做到的。

因此,張衡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已經“通五經,貫六藝”了。一是因為他的認真苦學,十年如一日;二是由於他的天資出眾。雖然這張衡過的好像是隱士的生活,但是卻很明白世間的道理,而且有著許許多多常人所不及的優秀品質和美德。對老師謙遜,對師友關懷,與人為善,所以深得大家喜愛和欽佩。

有一回,張衡寫了一篇文章,寫得非常美,論點鮮明,論據充足,條理清晰,說服力很強且用了大量的典故。但是先生卻認為這篇文章裏某一個典故用錯了,便毫不客氣地當眾指出來。而且說這典故怎麼可以不弄清楚就亂用呢?雖然事實上不是他張衡弄錯而是先生弄錯了,但是張衡麵對先生的指責卻低著頭,什麼也不說,態度非常謙虛。這可把張衡的同學氣壞了,他們從各處找到書籍拿給老師看,最後老師不得不承認是自己一時疏忽而弄錯了,並且深深地被張衡這種謙虛的態度所感動,於是就親自帶了人跑到張衡家裏當麵向他道歉。

這件事一下子傳開來,大家都被張衡的優秀品質所感動。至於張衡的學習成績無疑是所有的同學裏麵最好的,每次他的作文總是成績最好,每次他的辭賦總是寫得最有力量、最為深刻也最為優美。而且張衡學習一直非常用功,沒有一點點因為自己成績好就放鬆了自己的學習。老師越表揚,他越用功學習,對自己的要求也越嚴格。每天總是第一個起床,每天總是最後一個吹熄蠟燭上床休息。經過幾年的努力,張衡的名氣越來越大了,整個京師地區到處都在傳頌著他的美名,傳頌著他學習怎麼用功,辭賦寫得怎麼好,特別是品質如何好,如何尊師、愛友,如何善待他人,如何謙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