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豬疾病診斷一般要做哪些檢查?
豬隻一旦發病,應及時了解發病原因,做好早期和正確的診斷,避免延誤病情或盲目用藥。一般有臨床診斷、病理剖檢診斷、實驗室診斷。
(1)臨床診斷
主要通過問診、視診、觸診和聽診來發現症狀表現及異常情況,綜合起來加以分析,做出初步診斷。
問診:向畜主或飼養員了解豬在發病前後的免疫接種、飼養管理以及發病經過、主要症狀和是否治療、用過何藥等情況,還需了解附近是否有豬病流行、死亡情況等。通過問診,對病豬做出是否是傳染病、中毒病、代謝病或一般普通病的估計。
視診:用肉眼觀察豬群和病豬的一般狀態,包括對整體和局部的觀察。視診時一般先不要接近豬群,也不宜進行保定,以免驚擾,應盡量保持豬隻自然的姿勢。視診時要注意豬的精神狀態,姿勢,運動與行為,被毛與皮膚病變,可視粘膜的變化,呼吸動作,采食,吞咽,排尿與排糞動作等生理活動情況;觀察病豬所排出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他病理產物的數量、性狀與混有物。
觸診:用手對豬體的某部位進行檢查。檢查體表溫度或濕度時,應以手掌或手背接觸體表皮膚或耳根進行感知。以手指進行加壓或揉捏,檢查局部及腫物的硬度,或適加力量刺激局部,判斷豬隻的反應及全身動作,了解敏感、疼痛表現。
聽診:用耳貼豬體體表或用聽診器進行聽診,主要聽取心音、喉、氣管、肺呼吸音以及胃腸的蠕動音。
(2)病理剖檢診斷
要搞好豬病病理剖檢診斷,應熟悉豬的正常組織器官,熟悉豬死亡後屍體的變化,避免把某些死後變化誤認為是生前的病理變化;熟悉各種常見病理變化和各種豬病的特征病變,掌握正確的剖檢診斷程序及方法,以確保剖檢效率和發現有診斷價值的病變,剖檢結果應結合病豬發病情況和外部檢查情況,才能做出剖檢診斷。在實踐中有條件的,應盡可能做到屍體剖檢,有助診斷。除肉眼觀察外,必要時有的還需采取病料進一步做病理組織學的檢查。
(3)實驗室診斷
包括細菌學檢查、病毒學檢查、寄生蟲檢查等。
2.豬的正常體溫是多少?
體溫是豬體的一個重要生理指標,體溫反常是豬生理機能被擾亂的一種重要症狀之一。在許多疾病中,尤其是患某些傳染病時,體溫升高往往比其他症狀的出現更早。因此,體溫是診斷豬體疾病不可缺少的依據之一。
豬的正常體溫為38~40度(直腸溫度)。一般傍晚豬的正常體溫比上午高0.5度。在外界氣溫高、運動和進食後、母豬分娩前後體溫稍高,仔豬的體溫也稍高。
豬的體溫超過正常體溫的範圍即稱為高溫或發熱(體溫升高);豬的體溫低38度稱為低溫(體溫降低)。一般低溫發生大出血、產後癱瘓、循環衰弱、某些中毒或臨死期;高溫多見傳染性疾病和某些炎症過程中,如豬流感、豬偽狂犬病、豬傳染性胸膜肺炎、豬丹毒、豬肺疫等病均引起體溫升高。
3.豬發熱有哪幾種情況?
豬發熱的分型方法有多種,為了便對疾病的鑒別診斷,現介紹以下2種方法。
(1)按病豬體溫升高程度分
微熱:超過正常體溫1度左右(即在40~41度之間)。
常見乳房炎、胃腸炎等局部炎症或某些慢性傳染病,如慢性豬瘟、副傷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