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這麼一個方向後,諾貝爾找到了他所知道的多孔穴的物質。他用紙、紙漿、木屑、磚屑(xiè)、炭粉、石膏粉等各種東西,做過了無數次試驗。

但這些東西的效果都不理想。諾貝爾感到非常煩悶。

這天晚上,在做完了幾次試驗後,他走出實驗室去透透氣。

諾貝爾在夜空下伸了伸胳膊,長期地辛苦工作已經使他原本瘦弱的身體更顯得單薄了。他邊散步邊想著實驗,不知不覺來到了離實驗室不遠的海邊。他走到一塊大的岩石邊坐了下來。

他不經意地用手輕打著岩石,突然覺得手上留下了一些粉末,又鬆又脆。他看了看這些粉末,禁不住大喊出聲:

“對了,我怎麼沒有想到它,矽(ɡuī)藻土呀!”

矽藻土是矽藻的細胞壁和其他海洋動物的外殼經過長年的沉積而形成的岩石,呈淺黃色或淺灰色,又輕又鬆軟,多孔,容易磨成粉末,有很強的吸收能力。

諾貝爾現在決定用矽藻土作吸收劑。他經過反複試驗後,獲得了比較合理的配方:三份硝化甘油加一份經過煆燒和篩選的矽藻土。按照這種配方,製成了硝化甘油和矽藻土合為一體的固體火藥。剩下的問題,就等著實驗它的安全性能了。

諾貝爾首先將它從高處拋下來,沒有問題。接著又將它置於鐵板上,用鐵錘砸(zá),還是沒有問題。如果是以前的液態硝化甘油,這樣做早就發生強烈的爆炸了。

可是,這種新炸藥的爆破力又如何呢?諾貝爾把它做成棒狀,直接放入岩石內鑽好的炮眼裏,再用雷管引爆它。結果爆炸威力很大。

它的爆炸力比純的硝化甘油低四分之一,但是仍然比普通的黑色火藥高四倍。它的最大優點在於,不會因為震動、撞擊、加溫而自發地引起令人震驚的爆炸。

隨後,諾貝爾親自到德國的幾座礦山,進行了成功的爆破示範實驗。

接著,他為這種新型的爆炸物申請了專利權,先後獲得了美國、英國和瑞典的專利。

諾貝爾給這種炸藥取名為“達那炸藥”。“達那”在希臘語中是“強力”的意思。

“達那炸藥”的名字,在世界各地傳開了。以前曾經對硝化甘油懷有恐怖感的人,曾經指責、反對諾貝爾的人,都很快改變了看法。報紙也開始讚揚諾貝爾,稱他是“一位不向任何艱難困苦低頭的青年發明家。”

1868年,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授予諾貝爾父子倆萊特斯蒂特金質獎章,以表彰(zhānɡ)他們為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

諾貝爾對自己的工作從未有過滿足的時候,因為他確信,科學的道路就像一條長長的鏈子,任何成就都隻是其中的一環。

他開始設法改良他的炸藥產品,並特別把注意力集中在達那炸藥的改進上。

他早就想到:矽藻土隻是泥土而已,它的作用僅是吸收能爆炸的硝化甘油,它自己既不會燃燒也不會爆炸;也就是說,它雖然增加了硝化甘油的安全性,卻降低了它的爆炸力,這無疑是一種損失。

怎樣找到一種既安全又不會降低爆炸力的物質來與硝化甘油混合呢?這成了諾貝爾的新問題。

與此同時,美國有一個名叫美納爾的醫科學生,用棉花和硝酸作實驗,製成了一種藥劑,這種藥劑塗抹在傷口上,有治療傷口的作用。於是這個學生就把它應用到醫學上,製成了“棉膠”,它的化學名字叫硝(xiāo)酸纖維素膠片。

正是這種棉膠,引發諾貝爾開發新產品的靈感。

有一天,諾貝爾在實驗室工作時,手指不小心被割傷了,他就用棉膠敷住傷口,繼續工作。

不料,到了晚上,諾貝爾上床後,手指竟痛得使他不能入睡。

“咦,棉膠還是好好的,並未脫落嘛!難道傷口化膿了嗎?”

他把粘住傷口的棉膠撕下,用水洗淨傷口,疼痛似乎減輕了一些,他再塗上新的棉膠,傷口已不像剛才那樣劇烈地疼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