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父親的書架上,找出化學讀本,翻尋火藥的製造方法。原來火藥就是用硝石、木炭和硫磺混合製成的,難怪它黑不溜秋的。
“木炭容易找到,家裏多的是,硫磺也可以從火柴上刮下來,那麼硝石怎麼才能弄到手呢?”
想了想,諾貝爾又暗暗歡喜地來到工廠,爸爸不讓他碰火藥,沒說不讓他碰別的呀!”
他在藥品庫中找到裝硝酸鉀的瓶子,並把裏麵的白色粉末倒在小袋子中,拿回家後立刻關起房門開始做他的實驗。
硝酸鉀就是礦物硝石的主要成分,把它和炭粉混合再加上硫磺就做成了黑色火藥。
諾貝爾小心翼翼地把微量混合粉末放在盤子中點火。
“噝”的一聲,火藥冒出了白煙。
“真是不中用的東西,一點威力也沒有!該是三種藥粉的比例不對吧!”
他又改變混合量,重新開始實驗。
終於讓他找出了一種最佳混合比例,威力顯著增強。
在實驗中他不斷總結經驗,還發現一個有關炸藥的重要基本原理:火藥包紮得越緊,爆炸的強度就越大。
就這樣,從遊戲中他完成了一個突破,從玩火藥到研究炸藥,為他以後從事的炸藥事業跨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諾貝爾父子倆都對硝化甘油產生了濃厚興趣。爸爸的工廠倒閉後,他偕同媽媽和弟弟一起回到了瑞典老家。他在那裏繼續從事科學研究,並對研製硝化甘油炸藥著了迷。他做了許多實驗,但一直沒有取得成功。
諾貝爾也開始了自己的研究,也做了很多實驗。他曾經把一小瓶硝化甘油包在黑色炸藥中,取得了爆炸的成功。但如何才能使任何劑量的硝化甘油都可以被準確無誤地引爆呢?
不知道熬(áo)過了多少個苦思冥想的不眠之夜,不知道冒著生命危險做了多少次艱難的試驗,遭受了多少次失敗的打擊,終於有一天,諾貝爾想到:
“硝化甘油這東西好像必須同時受到衝擊才能順利地爆炸,這麼說假如首先製造一次小爆炸,然後再用它發出的衝擊力去引爆大劑量的硝化甘油,那或許可以成功?”
為了找到引起這種小爆炸的最佳方法,諾貝爾反複做了50多次實驗。1863年秋,諾貝爾的新式引爆裝置發明成功了,他在一個小管中裝上黑色炸藥,把它放到硝化甘油或者其他任何爆炸物之中,用一根導火索將小管引爆,小管的爆炸再引起它周圍炸藥的大規模爆炸。這種方法異常成功,它一直被使用至今。這就是我們大家都很熟知的雷管。
有了雷管,硝化甘油就可以被用作炸藥了。同年12月,諾貝爾在斯德哥爾摩的奧梅貝利鉛礦進行公開實驗,獲得了完全的成功。報紙、雜誌的廣泛報導,使這消息傳遍了整個世界。
這一年,他利用自己的專利與別人合作成立了他的第一家高爆炸藥公司。
公司成立了,可工廠設在什麼地方?設在市區?老百姓懼怕新型炸藥的威力,因為,諾貝爾本人的幾根手指和一隻眼睛就是被他自己研製的東西炸壞的,他的助手和弟弟,也是被硝化甘油炸死的;設在遙遠而偏僻的山區,那勢必要增加許多不必要的開支,別人也會認為該廠沒有雄厚的資本,隻不過是個小廠而已。
聰明的諾貝爾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把工廠搬到船上。因為,他所居住的斯德格爾摩市是一個多水、近海的城市,水域廣闊,如果放在船上,就可以一舉兩得,而且,如果有誰抗議可隨時搬動。這一想法為他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聽說有關諾貝爾發明強力火藥的消息,非常感興趣,為了維護法國當時的歐洲霸主地位,他需要優良的武器彈藥。他下達命令:
“硝化甘油在軍事上將有廣泛的用途,銀行應該貸款給他,幫助他發展這項事業。”
於是,諾貝爾獲得了10萬法郎的貸款。他愉快地回到斯德哥爾摩,立即與父親一起動手籌(chóu)建工廠。
工廠就建在斯德哥爾摩的近郊,規模很小,隻有五六個員工。在諾貝爾父子倆的悉心指導與安排下,他們十分忙碌地從事最簡陋的硝化甘油製造。
由於當時的肥皂工業已經相當發達,而甘油又是肥皂製作中產生的副產品,所以諾貝爾工廠總是能買到又多又便宜的甘油,用來作為生產硝化甘油的原料。
他們反複地告誡員工們:
“在製作硝化甘油的過程中,要特別小心留意,不要莽撞。”
“一定要把硝酸冷卻後才能使用。”
“甘油絕對要一滴一滴慢慢倒入硝酸中混合。”
在這樣不緊不慢的工作中,硝化甘油的製成品一批批地生產出來了。
硝化甘油的名聲現在已經有所改變了,在采礦業和建築業中,大家都知道它的威力遠遠超過過去的黑色火藥,它的爆炸力足以使岩石粉碎,使工程進度大大加快。
當時開采岩石的施工方法是這樣的:用鐵錘錘擊鑿子,先將岩石鑽出一個深深的小洞,再把硝化甘油放進去,用諾貝爾雷管把它引爆,岩石就會很快被崩裂粉碎。
這種方法極為快速有效,因此,前來訂購硝化甘油的人越來越多,諾貝爾工廠不斷擴大生產。
偏偏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令諾貝爾終生遺憾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