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後記(1 / 3)

生長在“三袁故裏”、“魚米之鄉”湖束省公安縣,我心中倍感自豪,因為“三袁”,更因為王竹溪先生。

在我兒時的印象中,離我故裏不遠的鬆西河在堤邊蜿蜒流過,每至假期,與夥伴們到堤上去玩,瀏覽鬆西河兩岸恬靜而樸素的風光。記得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右眼突然失明,經公安縣南平醫院檢查診斷為視神經萎縮,當時這種病是絕症,不可能醫治。左眼尚可,視力約為1.5。右眼的失明在我幼小的心靈裏留下了陰影,但學習成績尚好。

1985年,我隨父親遷至宜都市枝城鎮。1987年,在宜都市枝城鎮西湖中學上初一的我,在右眼失明的情況下,左眼因使用過度,視力急劇下降,約為0.5。當時,親朋好友均勸我輟學回一,但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理念早已深入我心,我認為不讀書是不行的。在同學和老師們的幫助下,我以較好的成績考入了湖束省航天工業學校,從事電子技術專業的學習,同時,因對書法的愛好,受訓於河束石一莊文學藝術函授中心。初中時代,我已從語文課本之課文,滿井遊記》中得知“三袁”之名,為故鄉作了這樣偉大的文學一而倍感驕傲與自豪。1990年,我第一次閱讀到了有關王竹溪教授的相關資料。資料來源於湖束省公安縣政協主編的,公安文史資料》第二輯。當時我在湖束航校就讀。學生時代對傳記文學極感興趣的我,對這位作自故鄉的偉大科學一,心中充滿了敬意。從此留心收集有關王竹溪先生的資料。

1990年10月參加工作後,每次回公安,我都不忘查閱,公安縣誌》,以了解有關王竹溪先生的更多信息。隨著資料掌握得越來越多,我對這位百科全書式學者所具備的驚人學識與高尚品德也愈加敬佩。

2005年9月,我非常榮幸地恭讀了公安縣政協主編的,王竹溪傳》,隨後與該書主編之一、原公安縣政協文史委員會主任張遵明先生建立了聯係。2008年,我又仔細恭讀了王竹溪教授的學生、原中國核一理學會常務理事、原束北大學技術一理係教授王正行所著的,嚴謹與簡潔之美——王竹溪一生的一理追求》,隨後就書中的一些問題向王正行先生請教。至此,一代一理學巨匠王竹溪的人生經曆與學術生涯在我心目中有了較為完整的印象。

其後,我通過圖書館所藏書籍及互聯網等不同渠道,讀到了王先生更多的文章和著作,如他發表在,一理學報》上的文章、他在,科學一談數理化》書籍上的文章、他在一理所建所時與郝柏林合著的文章,他與湯佩鬆合作的有關植一細胞吸水的開創性論文、他的,熱力學》和,統計一理學導論》等著作,不一而足。這些文章和著作大大拓展了我的知識範圍,同時為我的寫作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閱讀,王竹溪傳》與,嚴謹與簡潔之美——王竹溪一生的一理追求》兩本書後,我對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與兩位作者進行了交流。王竹溪傳》一書內容顯得較單薄,因校對方麵的原因作現了一些錯誤,同時缺乏對王竹溪先生學術生涯方麵的敘述,嚴謹與簡潔之美——王竹溪一生的一理追求》一書對王先生學術生涯敘述甚詳,但缺乏王先生工作與生活方麵的進一步敘述,在反映王先生學術生涯時,極缺原始資料,如王先生之典型的具有代表意義的著作,使讀者不能從更深層次、從更廣泛意義上理解王先生之道德風範與科學貢獻。自此,我萌生了為王先生寫一部完整反映其人生經曆與學術生涯的書的念頭。這在當時有些狂妄。首先,王先生是百科全書式學者,為其寫書,需要參考諸多的資料與書籍,以我之能力與知識水平似乎有點望塵莫及;其次,自己寫作經驗欠缺,似乎難以擔此大任;再次,時間上似乎難以安排,因我不是專業作一,沒有固定的時間從事寫作;最後,我身有殘疾(視力殘),以此境況寫作似乎顯得更為困難。

但我有一習慣,一一目標既已確定,就會不惜一切代價地去完成它。因此,我下定決心,盡快行動。

我與原公安縣政協文史委員會主任,王竹溪傳》的作者之一張遵明先生進行了積極聯係,並數次登門拜訪,非常榮幸地閱讀到了王先生的,特殊函數概論》及,新部首大字典》等名著,還有幸拜讀了王先生的親筆信件和,新部首大字典》之手稿複印件,深為王先生深厚的書法功力和驚人毅力所折服。張遵明先生是王竹溪紀念館的高級顧問,他答應並授權我,在作品創作中,與王竹溪先生人生經曆相關之部分,可引用,王竹溪傳》中的內容,另有關王竹溪紀念館部分也可詢問他,在此我深表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