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的生平到這裏就全部介紹完了,可是自己還總覺得意猶未盡,仿佛有很多話還沒有說透。
這應該是正常的,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陽明先生。雖然本書是以介紹陽明的生平為主,但是畢竟也摻雜了不少我自己對於心學的理解。
因此,出於為大家負責計,建議大家還是去讀一下《傳習錄》,最好是讀一下《王陽明全集》。而且我也相信,經典的東西是經得起反複琢磨和推敲的,也是需要反複閱讀的。
就我自己的體會,於我們今人而言,也許陽明宗旨中有兩樣東西最具有現實意義,那就是“在事上磨礪”與“良知”精神。
陽明號召在事上磨礪,因為人都有惰性,有畏難情緒,往往不敢直麵挫折與磨難;可是人欲要有所成就,就必須要學會自我磨礪:在艱難困苦中磨練自己的身心,而具有了堅強的身心,人才能更有自信和能力!
我們也要相信自己的潛力,堅信越是在艱難困苦之中,人才越是可能創造奇跡。
作為一個現代人,最不喜歡的也許就是道德說教。可是,作為一個人,我們也許可以不講良知,然而作為整個社會,缺乏良知就危險了:我們吃的、喝的、用的,乃至於一切與我們相聯係的人與物,我們還放心嗎?
時至今日,中國社會急切地呼喚良知。人們不得不麵對這樣一個灰暗的前景——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如果大家都不去挑水,都不講良知,最後都會被渴死,最終損害的也還是自己!
人們也許會問:到底是什麼在破壞人的良知?怎樣使人樹立良知?
顯然,純粹靠道德自覺是行不通的,人都有苟且心理,本性是不見棺材不掉淚。明朝滅亡、士風淪喪就是活生生的例證。
除了從製度上去引導人們去固守良知、重塑良知,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廣大我們的國學,尤其是專講良知的心學,從而讓世人受到陽明精神深深的感召,將這份民族的精神瑰寶永遠傳揚下去……
世道澆漓的明朝其實也是一個反證,司馬光說三代之下風俗之美無過於東漢,可是明朝的士氣,尤其是心學廣大以後的士氣,也是足以同東漢相頡頏的。且看在明末清初,忠義死節之士何如過江之鯽!
然而明人的良知終是不足,這個教訓是沉痛的。而一個社會的進步沒有終極,對良知的呼喚也沒有止息。
另外,還有幾個問題需要特別交代。
第一,朱熹從二十歲中進士到七十歲去世,五十年中做官的時間不到十年,他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讀書和著述上,講學的活動也主要是在晚年開始的。
而與朱熹相比,陽明讀書確實相對有限,他更注重宣傳理念,先立宗旨!更看重事功,也更看重落實到行上。朱熹誠然是中國曆史上一位知識淵博、學究天人的大家,因此他與強調言行統一的陽明在學術上的分歧也就不可避免了,但是若論純學術,顯然還是應該宗朱熹。
第二,《明史》上說“終明之世,文臣用兵製勝,未有如守仁者也。當危疑之際,神明愈定,智慮無遺,雖由天資高,其亦有得於中者歟”。這種評價個人感覺有過譽之嫌,陽明誠然用兵如神,可是他所麵對的敵人實際上都不是很強大;假如像後來的滿清那種勁敵,以陽明的經驗和身體狀況,尤其是還要受到各方的掣肘,應該是很難成就大功的。
不過陽明用兵的最大特點就是靈活機變,尤其善於打政治牌,這可能是有明一代諸多用兵者所不及的。
第三,本書有點小說化筆法,但與相關曆史記載毫無背離,隻是為了生動起見才不得不如此;另外也感覺有必要用想象來填充一些陽明生平的空白,使得讀者閱讀起來更有滋味一些。
至於如此用心的收效如何,還要請讀者諸君仔細檢驗了。
201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