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叫醒德國沉睡的經濟(1)(2 / 3)

綜合來說,默克爾此時麵臨的是以下幾個問題:

1.在所有的歐盟國家中,德國的經濟增長率最低;

2.全國失業人數超過500萬,這是在德國曆史上從未出現過的數字;

3.福利製度過於寬厚,嚴重影響了德國財政收支;

4.財政赤字連年超過歐盟所設標準;

5.過高的稅收成為外來投資者進入德國的最大阻礙,直接造成就業崗位的缺失,還使得產品處在較高的銷售價格上,影響了國民的消費。

作為德國的新任總理,默克爾不得不麵對這個爛攤子。改革迫在眉睫,曆史的洪流已經將德國推到經濟改革的風口浪尖上。默克爾競選總理時就對德國的經濟進行了憧憬,她希望在執政期間能夠縮小東德和西德之間的貧富差距,破除兩者之間經濟發展的障礙。但是,沒有人比她更清楚,要做到這一點有多麼艱難。

默克爾確認掌管德國之後發表了第一個演說,她重點講述了對於德國經濟的發展意見。不管是經濟增長還是債務危機,都已經到了一個底線,這應該引起從政府到民眾每一方的注意。但是,默克爾相信,所謂危機,就是危險中的機遇,是國家以前沒有把握住的機遇。隻要聯盟黨和社民黨齊心協力,就有信心迎來德國新的機遇,目標就是10年內將德國帶入歐洲經濟前三甲。

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默克爾也重申了這一信心。在她看來,德國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是重拾建設經濟強國的決心,穩步有力地將改革施行下去。

經濟改革第一步

在對民眾進行一場充滿感染力的號召之後,默克爾開始大刀闊斧地展開德國經濟的改革,社會製度的改革和社會結構的改革也同步進行。默克爾在宏觀上調控德國經濟:麵對嚴重超出歐盟標準的財政赤字,從兩個方麵做出要求,一是減少國家財政支出,另一個是降低稅收補助。

就拿降低稅收補助來說,默克爾帶領的執政黨從社會各個稅種上進行改革,比如,2007年起增值稅從16%上調3個百分點;另有兩類人群的個人所得稅也上漲3個百分點,達到45%,分別是年收入過25萬歐元的單身人士和過50萬歐元的家庭;全國職工原有的交通補助被撤掉,換成“21公裏之內不予補助,超過部分按30歐分每公裏計算補助”;原來德國的兒童補助金發放到27歲,從改革之日起,下調至25歲。

改革有時是件痛苦的事情,特別是對於它的切身受益者來說,不過,雖然這些具體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民眾的利益,但是在大局上還是帶來了一定的效果。2006年,財政赤字達到2%,低於歐盟規定的3%的標準;不但如此,2007年德國財政又上了一個新台階,終於擺脫了財政赤字,實現了國家財政的平衡。

第二個改革政策是調控市場經濟。一直以來,德國都是數得上的出口大國,但是自己國內的消費水平一直提不上去。隨著歐盟國家關稅等相關政策的改革,隻靠出口來拉動消費變得有些困難,隻能將目光重新聚焦到國內,拉動自己國家的內需才是最穩妥的辦法。

默克爾給德國的商人和企業家們提出了一條條具體可行的操作方法,比如多多開展商品展銷會,通過線上媒體和線下傳播的方式加大對產品的宣傳;對像房屋、汽車等價格昂貴的產品,可以實行分期付款的消費方式;多采用對民眾有吸引力的打折促銷等商品營銷方式;另外,還要加強對網絡的利用,比如網上商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