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7章 評書聯播(1 / 2)

“卻說那紫麵天王熊闊海,手拿大弓沿街叫賣。能拉開十個滿弓的人,此弓也不收錢,直接免費奉送。拉不開的人,千兩黃金不賣。”

“。。。。。。”

“秦瓊使了吃奶的力氣,將將拉滿了三個滿弓,累的雙臂發麻,虎口生疼,想要再拉滿第四個,卻是再也不能。”

熊闊海道:“縱然能拉滿三個,你也算是一條好漢!”

。。。。。。

隻見那宇文成都,跳下馬身高有九尺掛零,肩寬背厚,頭戴一頂黃金打造荷葉盔,高紮簪纓,七層珠纓倒灑。。。。”

吉祥茶館裏麵,李飛陽的記名弟子王智方,正口燦蓮花,妙語如珠,抑揚頓挫的說著評書《隋唐演義》。

此刻說的正是元宵夜,熊闊海沿街賣弓,天寶大將軍宇文成都幾下就將熊闊海的弓拉折的事情。

自從得了李飛陽的劇本之後,邵紫龍和張昭夫兩人就再也沒有出現在李飛陽麵前,看來兩人是********的鑽到劇情裏麵了,沒有時間分心他顧。

李飛陽樂得清閑,今天周末,閑來無事,就來到了吉祥茶館消遣作樂。陪同他一起來茶館的還有謝夫之、******幾個人。

因為是周末,李小龍所在的學校也放假,李飛陽也把他帶了進來。

王智方在台上拿著一把折扇,嘴上說著,兩手比劃,精神與前幾個月剛上台表演的局促可謂是天上地下,大不相同。

每過十來天,王智方就會來李飛陽小院子裏前來拜見看望李飛陽,不時的拿一些點心果子來孝敬師傅。

這個時代的藝人是非常重視傳統規矩的,王智方既然拜師李飛陽,那麼李飛陽就是他的前輩恩師,更何況李飛陽還將幾個前所未有的精彩的段子傳給了他,不由得他不感恩。

在舊社會,說書的藝人,隻要一本書說好了,就是一輩子的飯碗。

那時候資訊傳播不方便,一部書,這地方說完了,那地方說,這批人聽完了,還有新人沒有聽過,一個段子能夠循環講上好幾年。在那時候,能有一部精彩的段子,就是飯碗的保證。

那時候說書的藝人的段子,都是口口相傳的,基本上不立文字,將整個情節牢牢記住了,到時候輪到自己開講之際,就看臨時發揮的水平了。

因此上,同一個段子,每個人說的都不盡相同,各有各的特色。

不單單是說書匠,就是說相聲的也是一樣。

在舊社會,說相聲的能有幾個逗笑的段子,那就是以後飯碗的保障,不愁以後的生活了。

有些老的段子,直到建國前,還是師傅傳徒弟,徒弟再傳給徒弟的徒弟。

直到後來的資訊傳播越來越先進,一個段子說完,在廣播上,就有全國人民來聽,評書還好,段子長,影響不是太大,但是對於相聲來說,基本上就是滅頂之災。

一個好的相聲演員,浪費了極大的精力心血,創作出來了一個經典的膾炙人口的相聲段子,講出來之後,第二天,全國人民就知道了。你要是再說第二遍,就有點讓人看不起了,因此,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資訊手段的越來越發達,對相聲演員的壓力就越大。而且相聲是一個語言的藝術,和小品的以動作和語言相互結合的表現手法,還有極大的不同,相聲的條條框框太多,這也是在後世,相聲為什麼幹不過小品的一個原因。

但在此時,李飛陽能夠傳給王智方這麼多的長段子,對王智方來講,那是提攜之恩,傳衣缽之意,由不得他不感激。

看到王智方在台上毫無拘束,流暢之極的表演,劉小璐笑嘻嘻的說道:“大哥,你這個徒弟,我這個師侄評書說的是越來越好了!”

講到秦瓊七人被宇文成都追的慌不擇路,最後被自己的親戚藏進了水缸裏之後,王智方一拍醒木,這一段七煞反長安算是講完了。

台下聽講之人鼓掌叫好之聲不絕於耳,王智方的大伯王金泉眉花眼笑的拿著托盤在台下聽眾中間走來走去,來聽的都是附近的熟人,有錢的雖然不多,但是老在這裏占著位置,總不能一點表示都沒有,一圈下來,托盤上倒是比以往的毛票多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