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昌笑道:“你要真是想要幫他,那就想辦法鼓動王石有一係的人猛烈攻擊飛陽就是,隻是要多注意一下,千萬要將自己摘出去,不能把自己給拖進去。附和王石有的人越多,這件事情結束的就越快!”
黃征農一臉佩服道:“老爸,薑是老的辣,還是您陰險啊!”
躲過了黃世昌踢過來的一腳,黃征農哈哈大笑的出了家門。
有批評李飛陽的,自然就會有力挺李飛陽的。
黃石有的文章發表之後,王不知先生和他的出版社的一些同事朋友們因為看不慣王石有的做法,紛紛寫文章反駁石有。
王不知發表了一篇叫做《風雨中的幼苗》的文章,文中把少年作家李飛陽比做剛剛露出頭角的一根幼苗,還未長開身子,就受到了狂風暴雨的摧殘,而這狂風暴雨就是像王石有這一類別有用心的人發出的文化攻擊。
文章中指出:在文學界裏麵,某些自認為德高望重的老資格作家,連新人一點成長的空間都要進行無情的摧殘,一點成長的時間都不給他們,這些人有何資格自稱前輩?
平常也還罷了,現在竟然連一個孩子也不放過,當真是文學界之恥,讀書人之羞,實在是斯文掃地,不成體統!
王不知發文後,他的一些文學界的朋友也開始紛紛發文,支持王不知,批評王石有。
但是,王石有身為老資格作家,在文化圈裏麵,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班底,他資格老,輩份高,在文學界裏麵身擔數職,身邊少不了有一群替他搖旗呐喊的小嘍羅。
發現有人針對王石有開炮之後,這些小嘍羅開始紛紛撰文反擊。
王石有的朋友也不少,而且能成為他的朋友的人,地位也都不會太低。王石有開口後,礙於情麵,這些人也隻好捂著臉、捏著鼻子,發表幾篇含糊不清、似是而非的文章來影射李飛陽。
王不知的朋友自然也不少,雙方呼朋引伴,使得罵戰的規模越來越大,而且許多平素看不慣王石有行為的一些青年作家,也紛紛發表匿名文章,痛罵王石有,說他是文學界內阻擋新人進步的“攔路虎”和“損人不利己的老不羞”。
如此,風波越來越大,連平常不太關注文學方麵的人也都被這場罵戰吸引過來,每天都興致勃勃的買幾份報紙搶先觀看雙方的戰況如何。
作為當事人之一的李飛陽自然也是極為關注。
謝夫之他們幾個,這幾天也是極為興奮,他們倒是不為李飛陽感到擔心,在他們的認知裏麵,從來就隻有老大欺負別人,還沒有人能夠得罪老大後,還能完好無損。
他們興奮的是,竟然可以見到傳說中的文壇罵戰,而且還這麼激烈,當事人還是自己的老大,想想就覺得熱血沸騰,激動難耐。
趙春江不止一次的嗷嗷叫囂:“老大,你也趕快發表一篇文章,狠狠的打一下他們的臉皮,讓他們見識一下你的厲害!幹死丫挺的!”
每天一大早,他們都會去校長辦公室裏麵,拿一份新出來的報紙,看完後就遞給李飛陽,讓他評論一下。
等到李飛陽看完後,幾個人就開始想方設法的讓李飛陽寫文章反擊。
幾個人發現,從不吃虧的老大,這次竟然老神在在的毫無動作,文壇裏硝煙四起,殺聲震天,作為當事人的老大,卻跟沒事人一樣,該吃吃,該喝喝,報紙拿過來,他就看,不拿給他,他也不是非得要看不可。
從沒有表露出生氣或者高興的情緒,也沒有動筆寫文罵戰的舉動。
李飛陽這種異常的安靜,使得幾人很不適應,眼看雙方罵戰越來越激烈,李飛陽卻一點反應都沒有,問他為什麼不出手,他也不說,隻是說時機未到。
幾個人裏麵,除了馬克外,都是唯恐天下不亂的角色,李飛陽這種淡定的表現,實在是急死了他們幾個。
幾個家夥蠢蠢欲動,老大不反擊,他們就自己寫文反擊!
謝夫之在他們裏麵是筆頭最好的一個,當下幾個人合計了幾天,由幾個人共同商定,謝夫之起草撰文,他們幾個商量潤色,最後寫成了一篇文章,名字起的很霸氣,叫做《炮打王石有》。
文章寫好,幾個人瞞著李飛陽,把文稿投進了《青年報》。
沒想到,幾個人合起來的水平還真不賴,一周後,《青年報》上還真的刊登了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