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文章(1 / 2)

五月初,大漢國,《青年文學》雜誌的一篇短篇傳記寓言,引起了一些讀者的注意。

這篇小說名字叫做《差不多先生傳》,是一篇帶有諷刺意味的短篇傳記寓言。

小說的開頭,有編者按:這是一名高中生寫的短篇,其中的靈氣和文字功底,令人驚詫,我們覺得這是一篇值得我們好好閱讀的文章。

他說了一些我想說的問題,說出了我想說但不知道怎麼說的問題,針對我們整個民族的秉性和習慣發出了大聲的疾呼,我覺得很有意義,我覺得大家應該好好看看。

寫這個評語的是王不知先生。

王不知是《青年文學》的總編。他說話的分量,在整個文學界還是比較重的。

看完了編者按,然後,大家看到了正文:

你知道漢國最有名的人是誰?

提起此人,人人皆曉,處處聞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你一定見過他,一定聽過別人談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因為他是中國全國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但聽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於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細密。

他常常說:“凡事隻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

。。。。。。。。。。。。。。。。

然後,大漢國就成了一個懶人國了!

一時間大家對這個叫做李飛陽的中學生有了很大的興趣,他為“差不多先生”立書做傳,諷刺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劣根性,一針見血。

這個學生站得位置好高!

立意好深!

眼光好毒!

文筆也好辛辣!

關鍵是寫出這篇文章還是一個半大孩子!

這篇文章,不算長,一個短篇而已。但是該表達的東西都表達了出來,可說是短小精悍。

作者的文字表現能力還是很強大的。

尤其諷刺的是,文章最後寫到了:這個差不多先生死後,還被人奉為全民偶像,被後人尊稱為“圓通大師”!

反而成了精神表率,行動標杆。

可謂是流毒無窮。

這篇文章出來後,“圓通大師”成了馬馬虎虎做事不認真的代名詞。

現在說一個人幹事情馬虎,不再說馬虎,而是說你這個人可真是個“圓通大師”!

這件事情,李飛陽是在半個多月後,才被馬德鍾告知。

這個時候,都已經是麥收季節了,李飛陽正組織同學在學校的試驗田裏收割小麥,根本沒有時間理會此事。

學校裏對大漢國所有有影響的文學刊物都有訂閱,李飛陽的文章出現在《青年文學》上麵的時候,一開始並沒有注意此事。畢竟,一些大型刊物上發表文章的大作家們,離讀者們都是有著很遙遠的距離,每人會想到自己身邊有人也能在這樣的刊物上發表文章。

直到有一天,鍾建方和幾個老師一起在閱讀室借閱圖書時,和幾個老師交換對書裏麵文章的見解,才有一個人注意到了編者按裏麵,編者說的少年作家李飛陽。

有人就說,這個少年作家怎麼也叫做李飛陽?老鍾,他該不會就是你們班裏的李飛陽吧?

幾個人沒有疑問還好,一旦有了疑問,自然就往上麵考慮,幾方對比之下,就知道,肯定是李飛陽沒跑了!

除了李飛陽,他們還真不認為全大漢國還會有第二個這樣的妖孽人物。

此時的李飛陽正在麥田裏提著鐮刀彎腰割麥,他家裏的小麥早已經被王錦戶開收割機收割完畢了,對家裏人說王錦戶就是老虎的老板,是老虎專門請人家來幫忙用收割機收割的。

對於學校裏的小麥,李飛陽卻是不打算用收割機收割,有時候,機械雖然省力,但是對一些事情來說,未必是好事。

在李飛陽看來,學校裏麵的全體學生一起幹農活,其實更能增加集體向心力。

麥收季節,正是炎熱天氣,學生們穿著破爛的長袖髒衣服,彎腰提鐮,一排排的金黃色小麥,被他們放倒,堆成了一小堆一小堆的,後麵有學生推著平板車,用叉子把小麥叉到車上,裝滿車後,就拉倒地頭的麥場上,攤開平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