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是什麼?
引子就是在文章前麵的話,把一些跟正文有一定關係,但卻又相對獨立的內容寫在故事的頭上,這就是引子。
引子的故事發生在十八年前,也就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一個風雨交加,淒冷無比的深秋夜裏。
秋天的風,秋天的雨,總是讓人感到蕭條淒涼,這樣的風雨夾雜著枯萎的落葉,充斥在漆黑的夜裏,就更加令人心情不快了。無獨有偶,這樣的夜裏也往往會發生一些同樣令人不快的事情。
故事發生的地點,是在中國東部一個十分偏僻的小地方――蒙山,在蒙山腳下,有一個人口不足千人的鎮子。鎮子雖小,但是卻非常古老,其曆史卻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也就是清代的中晚期。小鎮據說是清朝某位高官大員還鄉所建,因為處在蒙山北麵交通極度閉塞的地界,因此,就像一個世外桃源一樣,百餘年來一直保持著守舊、古樸的民風,所有清時代的民間建築也得以很好的保存,走近小鎮,就仿佛走進了曆史的長廊。
此時,這秋夜的淒風冷雨正敲打在經曆了百餘年風雨洗刷的花石方小路和青磚院牆上。
此刻,夜已經很深,小鎮上的人們都沉浸在深深的夢鄉之中,雖然已經進入八十年代了,但鎮上卻還沒有安裝路燈,因此深夜的小鎮總是漆黑一片。不過今晚或許有些不同,有一戶人家的院內還是燈火通明,於是這一簇亮著燈的院落便在黑夜裏顯得格外惹眼。
這家人,便是引子故事的主角。
這戶人家姓杜,是小鎮上的名門,傳說中建立了鎮子的那位清代公卿大員,便是這杜家的老祖先。雖然已經是時過境遷,但是你隻要看看這高大厚重的院牆,雕花青磚的門樓,以及高牆之內那七進七出的深宅院落,就會感受到當年那曾經輝煌鼎盛的痕跡。
此時此刻杜家燈火通明,而大牆內的氣氛,卻正如外麵的秋風秋雨一般肅殺冷烈。
寬敞的大屋裏,一張精致考究的紫檀木的大桌供著列位祖宗的牌位,兩旁燃著高香大燭,木桌一旁的太師椅上,杜家之主,年逾九旬的太婆杜陳氏端坐其上。杜陳氏旁邊的次位上,坐著的是杜家的第二家主,杜陳氏的長女,年近七旬的杜若花。在兩位老太太身邊,一字排開的站著一幹男女老少數人,均是杜家孫輩、重孫輩的子孫。
杜陳氏其年九十有三,年近百歲,一張老臉溝坎縱橫,裏麵有沉積了一個世紀的滄桑,然而雙眼卻清亮的很,一點不見蒼老之人慣有的混濁。現在這張臉上布滿陰騖之色,兩道炯炯有神的目光緊盯著的大屋中央跪下的兩個人,一男一女。
好半晌,才吐出一句“哼,不肖的東西,怎麼還有臉敢回來!”
語氣中充滿了威嚴和怒意。
跪著的一男一女,年紀大約是四十開外,臉上盡是歲月蹉跎的憔悴,兩人滿身的風塵仆仆,身上的衣著也破舊不堪,逃難一般。他們倆的身體與其說是跪在那裏,不如說幾乎是匍匐在地,看樣子好像犯了什麼逆天大罪一般,活脫脫是那待宰的羊。隨著杜陳氏老太的一句話出口,男人已見佝僂的身子猛的抽搐了兩下,女人則一動不動,大氣也不敢喘上一聲。
看到這,誰也會疑問,這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
從杜老太太方才的話裏不難聽出,這兩人的身份應當是杜家的小輩子孫。而實際上也正是如此,他們是杜家的長孫杜榕和孫媳莫蓮。至於這二人為何如此落魄,又為何深夜跪於堂前,這事兒還得從杜家的家史說起。
前麵已經說過,杜家本是清代的官宦人家,而實際上,杜家出的做官人不止一個。從杜家老祖先在此地定居開始,直到清朝末年天下大亂為止,一百餘年的時間裏,杜氏一門共出過七位官員。其中,官居二品的就有兩位,其餘的也是四品以上的番台、道台大員,如此顯赫之家,當年的盛世可想而知了。
不過這裏要說的,可不是杜家的官宦曆史,而是另外一段家史。杜氏一門的官史其實在晚清亂世之際就已經結束了,而杜家的赫赫名望,卻一直持續到了解放初期。使杜家如此出名的,卻不是那些飽讀詩經的男子大丈夫,而是一位小小的弱女兒家。這女子的芳名叫做杜綾兒。
清朝末年,當時的家主杜老爺在江浙淮南一帶任巡撫,他一生隻娶了一位夫人範氏,這範氏夫人共為他生下了二子一女,這小女便是杜綾兒。
綾兒自小隨母生活,不僅容貌生的是小巧精致,秀氣玲瓏,而且才智絕佳,雖是女兒家,但從小學得四書五經,通曉琴棋書畫,詩詞歌賦也是信手拈來,論文采膽識,絲毫不遜於男子。如此這樣一個女兒,不由得杜老爺不將其視為掌中珍寶,疼愛有加,雖然綾兒隨了母親範氏居住在杜家老宅,但隻要是女兒所要之物,遠在江南的杜老爺都會派人采辦了千裏迢迢的送來。女兒所提之要求,無一不予以滿足。
杜小姐生平有兩大嗜好,一是玩賞古物,二是讀書。於是,做巡撫的杜老爺便利用四處為官之機,廣泛搜羅各種古玩、字畫、書籍,千裏迢迢的送回來,以博女兒的歡心。
就在杜綾兒十五歲那年生日的,杜老爺從江南搜集到了一部奇書,差了人日夜趕程的送過來給女兒做生日賀禮。這是一部書,之所以被稱作奇書,傳說是前朝一位道家隱士所著,裏麵大約是記載了一些不為人知玄門的密術和修煉的法門。至於其中的具體內容,在此就不得而知了,因為看過此書的人了了無幾。
那杜綾兒天生聰慧非常,自從得了此書之後,便迷上了書中所記載的東西,日日照著書中所寫修習,雖無人指點,但時間久了,也學會了不少占卦推命,趨吉避凶之類的術數。可以說,得到了這本奇書,不僅改變了杜綾兒的愛好,更加改變了她的命運。
杜綾兒本來就是深居簡出的大家閨秀,自學得那些術數之後,更是輕易不邁出閨門一步,隻央了做官的父親四處搜尋此類的書籍給她,整日裏沉迷於其中。
起初,家人對杜綾兒的轉變並未在意,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的一些事情便使得大家發覺她有些與眾不同了。
杜小姐雖然是足不出戶,卻對外麵的世事通曉的一清二楚,十八歲那年,她便寫信給遠在江浙為官的父親,勸其早日辭官回鄉。父親回信問其緣由,杜小姐說,七年之內,天下必將大亂,為官者朝夕難保。杜老爺看過信後暗自匪夷。
次年杜綾兒十九,對於一位舊中國的深閨小姐來說,這個年紀已經不算小了,於是由父母做主,把杜綾兒許配給了江南一戶韓姓官宦人家的獨子。出嫁前,杜小姐要來了未婚夫君的生辰,看過之後便對母親範氏說,此人日後必定從戎,且軍運亨通,隻可惜天生短壽,過不了而立之年。那位韓公子與杜小姐同歲,其年不過十九,雖然已中了秀才,可還是個滿身稚氣的少年郎,杜夫人聽了此番論斷之後責備了女兒幾句,但心下卻很不以為意。
杜小姐嫁到江南後不到一年,家公韓公便因年邁辭官,由於跟江寧府台大人關係素來交好,便替兒子在江寧鎮守軍中謀了個文差職位。
江寧的那支守軍又稱“綠營火槍團”,是當年奉了洋務大臣李鴻章之命建立起來的一支使用火槍的軍隊,所用之火槍皆是產自英倫,上陣殺敵迅速而有效。不久,江寧有暴民揭杆造反,綠營守軍奉命平亂,這韓郎自幼聰敏,又喜讀兵書,偶為將軍獻上一二條計策,很快便被將軍所賞識。平亂過後,朝廷賞賜有功之臣,將軍便把韓郎提為參事官,竟然應驗了杜小姐當日所說的話,夫君果然成了戎馬之人。
又過一年,把持著清末朝廷大權的慈禧太後駕崩辭世,新立的宣統皇帝是個不曉人事的黃毛孩童,大清朝外憂內患交加,江山岌岌可危。此時,杜老爺總算意識到女兒當年信中所言不虛,於是他當機立斷辭官歸鄉,從亂世中抽身而退。不足三年,清宣統帝便在新興起的勢力――北洋軍閥的逼迫下,頒布了退位詔書,此後,又經曆了短暫的袁世凱百日稱帝,袁世凱死後,軍閥割據的民國時代便正式開始了。
那江寧的綠營軍,是一支全部由漢人士兵組成的隊伍,許久以來便一直被滿人八旗所排斥,而後在清末的一次又一次頻繁的平亂戰爭中,又總是被迫充當打頭陣的炮灰角色。許多官兵早就對朝廷心生反意,因此在清政府土崩瓦解之初,火槍隊的官兵便背棄朝廷,投奔了當時興起在江西一帶勢力頗為強大的直係北洋軍閥。杜小姐的夫君韓郎本來就是個聰明人,當同僚找到他時,他稍加思考便也加入了此列,民國之後,他搖身一變,由大清朝的軍官又變成了民國的軍官。此後,隨著軍閥混戰時期的到來,韓郎跟隨直係軍閥轉戰大江南北,憑著自己的聰明才識,在軍中的職位躥升很快。
杜綾兒成婚六年方才產下一女,名喚鈺兒,女兒滿周歲之時,韓郎已是官至團級,杜綾兒便向他提出此間戰亂頻繁不宜居住,要攜幼女回蒙山老宅撫養。韓郎對夫人一向千依百順,便欣然同意,並派遣一隊士兵,安安穩穩的把夫人和女兒護送回了娘家。
杜小姐回家之後,久不見生人的老宅頓時熱鬧起來,賦閑在家的杜老爺見了外孫女自然是歡喜的不得了,遂大擺宴席為母女二人洗塵,一時間當地的大小官員鄉紳等也紛紛前來慶賀。這鈺兒雖然剛滿周歲,卻生的唇紅齒白,憨拙可愛,見了人便咧著小嘴笑個不停,引得眾客人紛紛誇讚不絕。
宴後,範氏陪女兒坐在房中敘話,綾兒忽然指著在搖籃中嬉戲的鈺兒對範氏道:我家鈺兒生的嬌美可愛,長大了必定是個美人兒,可惜的是福壽不能雙全,雖然可得子孫滿堂,但這因緣上卻又是重蹈其母覆轍。
範氏不解其意,杜綾兒輕輕歎聲,解釋到,此女依然是年少守寡的命,不過與我略微不同,她守的是生寡。
範氏大駭,默然半晌不敢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