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瞿秋白母親金璿是官宦之女,精於詩詞。在母親的熏陶下,他的文學造詣也很高,尤其是雜文銳利而有才氣,俄語水平更是當時數一數二的。他涉及政治、哲學、文學、史學、翻譯等眾多領域的重要思想,不愧於一個多才多藝的職業革命家。
紅色殉道者辟出一條光明之路
青年時代的瞿秋白,麵對內憂外患的中國,他立誌要“辟一條光明的路”,為救國救民奮鬥獻身。1920年,他以《晨報》特派記者身份赴蘇俄,回國後,他成為共產國際代表與中共中央、國民黨中央領導人之間進行聯係的重要人物。
1924年1月,瞿秋白參與籌備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參與了對“三民主義”作出適應時代潮流新解釋的大會宣言草案的起草。他同鄧中夏同誌一起籌辦上海大學以培養革命人才,主編指導“五卅運動”的《熱血日報》,促進了國共合作。瞿秋白為大革命的蓬勃發展,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革命宣告失敗,在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瞿秋白主持召開了著名的八七會議。他帶領中國共產黨人整頓和恢複各地遭受嚴重破壞的黨組織,指導各地區的武裝起義。他提出了深入農村,建立和發展紅軍,為後來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初步基礎。
瞿秋白主編《新青年》和《前鋒》始終堅持黨的辦刊原則,以馬列主義作為編刊的指導思想。他把列寧、斯大林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經驗作為編發文章的突出內容。
1930年,在六屆三中全會上,由於瞿秋白對立三路線的批判不夠徹底,被解除了中央領導職務。瞿秋白決定留在上海養病,進行文藝創作和翻譯。在白色恐怖的上海,瞿秋白和魯迅共同指導反對國民黨反動派文化“圍剿”的鬥爭,推動左翼文學和左翼文化工作的發展。
紅軍長征後,瞿秋白帶病留守南方。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向香港轉移途中,在福建省長汀縣水口鎮被宋希濂的國軍逮捕,囚禁他的國民黨師長宋希濂前來勸降。麵對這個自己昔日在上海大學教書時的學生,瞿秋白把與宋希濂的談話變成了一次關於共產主義在中國是否行得通的辯論,而辯論最終以後者的無言以對收場。
就在行刑前5天,國民黨還繼續派員遊說。他們的條件似乎頗為照顧瞿秋白的麵子:不必發表反共聲明和自首書,隻要答應到南京政府下屬機構去擔任翻譯即可。瞿秋白還是拒絕了,他說:“人愛自己的曆史,比鳥愛自己的翅膀更厲害,請勿撕破我的曆史!”
【英雄無悔】
瞿秋白既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無論是他英勇獻身革命事業的光輝事跡,還是涉及政治、哲學、文學、史學、翻譯等眾多領域的重要思想,都對曆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在革命困難的年月裏堅持了英雄的立場,寧願向劊子手的屠刀走去,不願屈服。瞿秋白為理想而獻身,具有革命者豁達的生死觀。他被俘以後,囚禁在敵人的監獄中,始終堅貞不屈,臨刑時唱著國際歌從容就義,表現出視死如歸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