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董振堂—堅決革命的同誌(1 / 1)

【英雄檔案】

董振堂(1895~1937),字紹仲,中國工農紅軍將領。

籍貫:河北新河。

英雄曆程:

1923年,投入馮玉祥的西北軍;

1924年,參與北京政變;

1926年,隨馮玉祥國民軍進軍甘肅、陝西;

1931年春,被調到江西圍剿紅軍,並於12月14日和趙博生等人發起寧都暴動;

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4年10月,率部參加長征;

1935年6月,任紅五軍軍長;

1937年1月12日,陣亡。

【英雄榮譽】

毛澤東讚譽董振堂是“堅決革命的同誌”;

2009年9月,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英雄人生】

熱血青年投筆從戎

身材魁梧、樸實、熱情而憨厚的董振堂,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他在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義和團運動蜂起的時代成長起來的,從小就目睹了帝國主義傳教士在中國領土上胡作非為,受到了愛國主義的教育,立誌要讀書救國。

董振堂19歲考入冀縣中學,畢業時獲得優秀模範學生的稱號。接受新思想的他決定投筆從戎,於是他考入了河北保定軍官學校炮科學習軍事。兩年後,董振堂從保定學校畢業,他拒絕了直係軍閥吳佩孚的邀請,直接來到了馮玉祥的陸軍第十一師。

1927年,隨馮玉祥參加了北伐戰爭。董振堂率部會同友軍一舉擊潰了吳佩孚的豫鄂聯軍,戰功顯著,深得馮玉祥的讚賞,短短幾年便由一個見習排長提升為師長。西北軍失敗後,西北軍殘部進行改編,董振堂任二十六路軍二十五師七十三旅旅長。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了中國東北,蔣介石政府實行“攘外必安內”的賣國主義政策,不僅不抗日,反而繼續發動內戰,將董振堂等部調到江西“圍剿”主張抗日的紅軍。這引起了董振堂和廣大官兵的不滿。在對蘇區的“圍剿”中,董振堂經常編造一些假情報應付蔣介石,不肯率部進入蘇區。對此,蔣介石將第二十六路軍在南昌的留守處查抄,以懲戒二十六路軍不肯“進剿”紅軍。

董振堂在困守寧都的幾個月中,麵對紅軍的宣傳和革命活動,他看到了中國希望之光。在這種情況下,黨派趙博生與董振黨聯係,董振堂立即積極響應。1931年12月14日,二十六路軍在趙博生,董振堂的指揮下,於江西寧都舉行起義。

寧都起義打亂了蔣介石反共內戰的反革命計劃,壯大了革命武裝,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血灑高台壯烈犧牲

寧都起義後,董振堂率部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成為一名紅五軍軍長。受過多年軍事專業訓練的董振堂,其指揮作戰風格綜合了林彪與彭德懷的所長,既認真、細致,又果斷、勇敢。在作戰樣式上,以打防禦戰見長。長征中,他率領紅五軍團在打阻擊戰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1932年6月, 董振堂率紅五軍團來到贛南後,向老百姓詳細了解敵軍的情況,詢問敵軍從哪裏來,帶來了什麼武器等。經過一番認真周密的考慮和部署,他率五軍團在南雄水口圩附近阻住了敵軍的進犯。

戰鬥一開始,董振堂親率四五千名手持大刀的紅軍戰士殺入敵陣。戰士士氣大振,敵軍聞聲喪膽,紛紛潰退。 董振堂率五軍團乘勝追擊,一陣砍殺,一舉殲敵3000餘人,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1933年,董振堂率領紅五軍團參加了第四次反“圍剿”,在黃陂、東陂戰役中,五軍團與一、三軍團密切配合,殲滅蔣介石的嫡係第五十二師、五十九師、十一師等部,並擊斃敵師長李明,生俘敵軍師長陳時驥。

1935年4月底,紅軍渡金沙江時,由於部署發生變化,紅三軍團從僅有6隻小木船的皎平渡渡江。董振堂率部在防禦陣地一直堅守了9天9夜,連續3次打退敵人的進攻,圓滿地完成了保障紅軍主力渡江的任務。

1936年10月下旬,紅軍2萬餘人,奉中共中央軍委指示西渡黃河,進軍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執行寧夏戰役計劃。1937年1月,董振堂率紅五軍一舉攻占了甘肅高台縣城。正當高台人民歡慶勝利之時,敵軍馬步芳等部約2萬餘人包圍了高台,經過的激戰,由於敵眾我寡,被迫入城堅守,在敵強大炮火的攻擊下,至20日高台終於失陷,董振堂和3000多名紅軍將士全部壯烈殉難。

【英雄無悔】

長征給我們留下了紅軍翻雪山、過草地等一幅幅鮮活的曆史畫卷,英雄董振堂就是長征畫卷中的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一腔熱血化為征途上的點點風帆,指引著廣大將士前進。他從農村苦孩子到國民革命軍的中將,最終成為一名偉大的無產階級將領,改變來自於對民族的無比熱愛和追求真理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