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秦漢科學大家(3 / 3)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對促進世界文明發展有重大作用。關於蔡倫與造紙術的關係,當今有兩種不同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他是造紙術發明者,第二種意見認為西漢初已用紙代簡,蔡倫隻是造紙術革新者。現在看來第二種意見是正確的,因早在蔡倫200年前的西漢初即已有用於書寫的麻紙。蔡倫的貢獻是組織並推廣了高級麻紙的生產和精工細作,促進了造紙術發展,但“造意用樹膚以為紙”者,倒有可能是蔡倫或其尚方下屬。皮紙用樹皮纖維製成,其技術難度比麻紙更大。蔡倫的貢獻就在於使皮紙生產在東漢發展起來。麻紙及皮紙是漢代以來1200年間中國紙的兩大支柱,中國文化有賴這兩大紙種的供應而得以迅速發展。至晉代(4世紀)時,紙已最終取代帛簡成為主要書寫材料。蔡倫在促進麻紙及皮紙生產方麵起了很大作用,他雖不是造紙術發明者,但作為技術革新者和組織推廣者的曆史地位應予肯定。

元初元年(117)鄧太後鑒於內廷所藏經傳傳抄多誤,乃詔儒者劉珍及五經博士等人於東觀校訂,令蔡倫監典此事。東觀是洛陽宮內藏書及著述之所,蔡倫領銜率這批學者校訂,是為了向全國提供經書的標準文本。這次校訂經書的工作,是朝廷提供欽定經傳紙寫本的開端。因完成後要將所抄副本頒發各地方官,從而形成大規模用紙抄寫儒家經典的高潮,使紙本書籍成為傳播文化最有力的工具。東漢紙於20世紀時在西北地區也曾出土。中國造紙術起始於西漢,在東漢時期打下堅實基礎,至魏晉南北朝(3—6世紀)獲得發展,且開始向國外傳播。東漢在造紙史中是承上啟下的階段,蔡倫就是在這個曆史階段成為促進造紙術發展的關鍵人物。

賈逵

賈逵,東漢時扶風平陵(今陝西省鹹陽市西北)人,曾任左中郎將、侍中領騎都尉。他對後漢《四分曆》的製定和曆法的進步有重要貢獻,在《續後漢書·律曆誌》中專門有賈逵論曆一節。

賈逵考察了漢初行用秦之《顓頊曆》和太初元年行用《太初曆》以後200多年間的朔日天象,發現很多朔日誤置在上月末一日,也有誤置於二日的。到公元85年行用後漢《四分曆》後,朔日誤置的情況還時有發生。從天文學上來看,這一現象的產生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朔望月長度太大,誤差積累;另一是月行不均勻,時快時慢。對於第一點,《顓頊曆》和後漢《四分曆》的朔望月長度是29.53085,《太初曆》是29.53086,而實際上隻有29.53059.後來,劉洪的《乾象曆》改成29.53054就較為接近。這一因素是長期積累的,30年約差2小時,所以當時人們還未認識到此點。賈逵明確地指出了第二個原因,即月行有遲疾。這一因素是周期性的,一個月內最大積累誤差可達8.9個小時。他充分肯定了李梵、蘇統從實測中發現的這一現象;並且指出了每月運動最快的地方要向前移動3度,這是我國學者第一次指出月亮近地點的運動。由於賈逵的建議,在劉洪《乾象曆》裏首次考慮了月行遲疾來求朔望時刻和朔望時日月的經度,使我國曆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參見本編第四章第一節的曆法分期)。

賈逵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建議在渾儀中加黃道環。因為日月循黃道,用赤道渾儀不能很好地測量日月運動。這一建議開創了我國儀器發展的新道路,漢代靈台上首次出現了黃道渾儀,後來因為黃道環與周日運動不協調而被省去,但到唐代李淳風又再次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