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先秦科學家(2 / 3)

關於墨子政治活動的業績,最著名的是止楚攻宋。當時,著名匠師公輸般(魯班)為楚王製造了雲梯,將發兵去攻打宋國(都城商丘,在今河南商丘南,擁有今河南東部和山東、江蘇、安徽間地)。墨子得悉這個消息後,立即一麵派遣禽滑厘率領三百名弟子,帶著自己設計和製造的守城器械去宋國協助守城;一麵親自從魯國出發,趕往楚國(今陝西商南東南、安徽含山西北、河南南陽以南、洞庭湖以北一帶)。一到達楚國的都城郢城(今湖北江陵附近),墨子便冒著被殺的危險,用辯理和科技知識,使楚王和公輸般折服,放棄了攻宋的計劃,從而消弭了一場攻殺戰爭。除止楚攻宋外,墨子還曾勸止魯陽文君攻伐鄭國(都城在今河南新鄭),勸止齊(今山東北部,都城在今淄博東北的臨淄)王攻伐魯國。

墨子所做的這些事,完全是為了實踐自己的主張,是一種為理想而奮鬥的獻身精神。他一生的活動都堅持這樣做,不求名,不求利,自甘清苦,惟求理想之實現。不但他自己是這樣身體力行,他所教導出來的弟子也都繼承和恪守這種精神。因此,連墨家的反對派也不能不對此歎服和讚賞。《莊子·天下篇》中說:“不侈於後世,不靡於萬物,不暉於數度,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墨翟、禽滑厘聞其風而說之”,“使後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捽踨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孟子·盡心篇》也說,墨子及其弟子“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墨子一生的活動、事跡、思想和科技成就,集中體現在《墨子》一書中。原書15卷71篇,現存15卷53篇,有18篇早已散佚。關於《墨子》一書的作者問題,現尚存有爭議。有認為是戰國後期的墨家後學所作;有認為墨子自著;有認為部分墨子自著,大部為墨子的及門弟子記述的師說等。我們認為上列的第三種見解近是。

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中,隻有墨子和墨家對於科學技術最為重視。墨子本身不但是一位手藝高明的匠師,而且他還深入到科學領域之中,做了一係列的科學研究和科學實驗工作,取得了許多重大的成就。同時,墨子重視科學技術並不是為科學而科學,他把科學技術與自己的政治主張緊密地聯係起來,用科技知識來充實和豐富自己的學說,並以之作為興利除害的有力武器,為自己的政治主張服務。他之所以能夠止楚攻宋,除了他傑出的雄辯才能外,更主要的是由於他掌握著當時最先進的守城器械。在楚王依仗公輸般的攻城器械,堅持要攻打宋國時,墨子便當著楚王的麵與公輸般演示了攻防器械和戰術,經過九次交鋒,公輸般的攻城器械和戰術都被墨子一一挫敗,公輸般的攻城器械用完了,而墨子的守城器械卻還綽綽有餘,這才迫使楚王放棄攻宋的計劃。如果墨子不掌握科學技術,那麼不管他如何擅長說理和論辯,也是無法阻止楚王攻宋的。這一事例,反映了墨子善於運用科學技術來為自己的政治主張服務。公輸般為當時的名匠,但他在墨子麵前相形見絀,這也反映了墨子科技造詣之高深。

墨子在科學技術領域中的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麵的,其主要者有:

1.宇宙論方麵

墨子認為,宇宙是一個連續的整體,個體或局部都是由這個統一的整體分出來的,都是這個統一整體的組成部分。換句話說,也就是整體包含著個體,整體又是由個體所構成,整體與個體之間有著必然的有機聯係。從這一連續的宇宙觀出發,墨子進而建立了關於時空的理論。他把時間定名為“久”,把空間定名為“宇”,並給出了“久”和“宇”的定義,即“久”為包括古今旦暮的一切時間,“宇”為包括東西中南北的一切空間,時間和空間都是連續不間斷的。在給出了時空的定義之後,墨子又進一步論述了時空有限還是無限的問題。他認為,時空既是有窮的,又是無窮的。對於整體來說,時空是無窮的,而對於部分來說,時空則是有窮的。他還指出,連續的時空是由時空元所組成。他把時空元定義為“始”和“端”,“始”是時間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單位,“端”是空間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單位。這樣就形成了時空是連續無窮的,這連續無窮的時空又是由最小的單元所構成,在無窮中包含著有窮,在連續中包含著不連續的時空理論。

在時空理論的基礎上,墨子建立了自己的運動論。他把時間、空間和物體運動統一起來,聯係在一起。他認為,在連續的統一的宇宙中,物體的運動表現為在時間中的先後差異和在空間中的位置遷移。沒有時間先後和位置遠近的變化,也就無所謂運動,離開時空的單純運動是不存在的。

對於物質的本原和屬性問題,墨子也有精辟的闡述。在先秦諸子中,老子最早提出了物質的本原是“有生於無”(《老子》第1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第40章)。墨子則首先起來反對老子的這一思想,提出了萬物始於“有”的主張。他指出,“無”有二種,一種是過去有過而現在沒有了,如某種滅絕的飛禽,這不能因其已不存在而否定其曾為“有”;一種是過去就從來沒有過的事物,如天塌陷的事,這是本來就不存在的“無”。本來就不存在的“無”不會生“有”,本來存在後來不存在的更不是“有”生於“無”。由此可見,“有”是客觀存在的。接著,墨子進而闡發了關於物質屬性的問題。他認為,如果沒有石頭,就不會知道石頭的堅硬和顏色,沒有日和火,就不會知道熱。也就是說,屬性不會離開物質客體而存在,屬性是物質客體的客觀反映。人之所以能夠感知物質的屬性,是由於有物質客體的客觀存在。

2.數學方麵

墨子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從理性高度對待數學問題的科學家,他給出了一係列數學概念的命題和定義,這些命題和定義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性。

墨子所給出的數學概念主要有:

關於“倍”的定義。墨子說:“倍,為二也。”(《墨經上》)亦即原數加一次,或原數乘以二稱為“倍”。如二尺為一尺的“倍”。

關於“平”的定義。墨子說:“平,同高也。”(《墨經上》)也就是同樣的高度稱為“平”。這與歐幾裏得幾何學定理“平行線間的公垂線相等”意思相同。

關於“同長“的定義。墨子說:“同長,以正相盡也。”(《墨經上》)也就是說兩個物體的長度相互比較,正好一一對應,完全相等,稱為“同長”。

關於“中”的定義。墨子說:“中,同長也。”(《墨經上》)這裏的“中”指物體的對稱中心,也就是物體的中心為與物體表麵距離都相等的點。

關於“圜”的定義。墨子說:“圜,一中同長也。”(《墨經上》)這裏的“圜”即為圓,墨子指出圓可用圓規畫出,也可用圓規進行檢驗。圓規在墨子之前早已得到廣泛地應用,但給予圓以精確的定義,則是墨子的貢獻。墨子關於圓的定義與歐幾裏得幾何學中圓的定義完全一致。

關於正方形的定義。墨子說,四個角都為直角,四條邊長度相等的四邊形即為正方形,正方形可用直角曲尺“矩”來畫圖和檢驗。

這與歐幾裏得幾何學中的正方形定義也是一致的。

關於直線的定義。墨子說,三點共線即為直線。三點共線為直線的定義,在後世測量物體的高度和距離方麵得到廣泛的應用。晉代數學家劉徽在測量學專著《海島算經》中,就是應用三點共線來測高和測遠的。漢以後弩機上的瞄準器“望山”也是據此發明的。

墨子把點、線、麵、體分別稱為“端”、“尺”、“區”、“體”,並給出了它們各自的定義。他還指出,“端”是不占有空間的,是物體不可再分的最小單位,與古希臘的原子論相類似。

此外,墨子還對十進位值製進行了論述。中國早在商代就已經比較普遍地應用了十進製記數法,墨子則是對位值製概念進行總結和闡述的第一個科學家。他明確指出,在不同位數上的數碼,其數值不同。例如,在相同的數位上,一小於五,而在不同的數位上,一可多於五。這是因為在同一數位上(個位、十位、百位、千位……),五包含了一,而當一處於較高的數位上時,則反過來一包含了五。十進製的發明,是中國對於世界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正如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數學卷中所說:“商代的數字係統是比古巴比倫和古埃及同一時代的字體更為先進、更為科學的”,“如果沒有這種十進位製,就幾乎不可能出現我們現在這個統一化的世界了”。